長知史

什麼是宋體字?

什麼是宋體字?

明代的出版事業是中國出版史上很重要的時代,明代中期所形成的「線裝書」如今是古籍的代名詞。同時期所形成的宋體字也發展演變成今天最常見印刷體漢字。

當代版本學家對於宋體字下的定義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稜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這也是很多時候通過字形判斷古籍的一種手法。很多人會覺得很好奇為什麼明代常用的字體要叫作宋體字?這就要仔細說說出版事業,和字體之間的淵源了。

宋代文教事業發達,印刷業需要大量印刷,當時就出現一種通用的字體,字形方正,橫細直粗。但是這種字體是怎樣成形的呢?這就牽涉到活字印刷了,最早的活字印刷用的是膠泥燒製,後來改為木刻,這是就需要當時的技工手刻活字,漸漸就形成一種手刻的字體。宋代刻書以浙江為最盛最佳,其官刻經史、私刻文集,皆負盛名,為士大夫收藏賞鑑。明代刻書就刻意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就漸漸形成了的一種規範。弘治年間蘇州地區的書刊印刷開始大量使用這種「宋體字」,並於正德時期發展到蘇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區,於嘉靖年間初步成型,分佈到全國大部分地區。

但是,有些宋體字「橫細豎粗」,有些卻是橫平豎直,字體方正。這與活字木塊的切取有關,通常文字的橫劃與雕版木材纖維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斷。而文字的豎畫與雕版木材纖維成直角方向,比較容易刻斷,所以宋體字主要有兩類,其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字形較長,「橫細豎粗」更明顯,如萬曆北監本《十三經註疏》。另一類宋體字仍然延續嘉靖時期蘇州地區刻本的特徵,橫平豎直,字體方正,如萬曆本《禮記集注》。

到了清代,宋體字進一步發展,康熙中期以後逐漸形成清代的風格。最明顯的特徵在於此時的宋體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於後來我們熟悉的印刷體。到乾隆時期,宋體字已大體定型,其橫畫收筆的三角、豎畫起筆的三角等,與現代宋體字基本相同。民國時期,宋體字分兩類。一類是傳統刻本大多沿用的宋體字,如《四明叢書》。另一類是新鉛印本所用的宋體字,如1938年版《魯迅全集》。

明代中期形成的宋體字不僅使用於中國書籍,同樣通行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日本、韓國至今將這種字體稱為「明朝體」,對這種字體的來源也是一種很好的說明。不過這些國家所受影響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朝鮮王朝書籍在明代時主要受北京的內府本影響,二者形成地域上的小交流圈。入清以後,因為一段時期內朝鮮官方文化上依然懷戀明王朝,故在官方製作的金屬活字本中開始使用「明朝體」。

日本則通過唐船貿易與中國江南與福建地方交流較多,大量中國宋體字刻本書籍在晚明以後經長崎進入扶桑本島,並被翻刻,因此日本漢籍印本中宋體字比朝鮮半島出現更早。越南漢籍中出現的宋體字則多是受清代中晚期中國南方尤其是廣東地區刻本影響而來,同時期越南的一些喃文刻本字體,也明顯受到了宋體字的影響。比如越南阮朝後期喃文刻本《觀音》,其字體也是模仿宋體字,可見宋體字對越南書籍影響之深。最後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巴黎印刷的法文本《中國圖識》。其首頁書名和正文中插注的漢字書名《大學》《中庸》《論語》以及書後所附中國朝代表中的漢字註釋均為宋體字,可見宋體字的影響有多遠。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5月4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