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人怎樣取火?

古人怎樣取火?

古代主要的取火工具稱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古代人們在行軍或打獵時,總是隨身帶有取火器,《禮記》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記載,表明晴天時用金燧取火,陰天時用木燧取火。

木燧也就是鑽木取火。古代鑽的木,一年之中還會根據不同季節隨時改變。《周記》規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否則不能得火。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再實行改木。

金燧即向太陽取火。陽燧取火是人類利用光學儀器會聚太陽能的一個先驅。古代曾經用自製的古透鏡來取火。西元前2世紀,有人用冰作透鏡,會聚太陽光取火。用冰製成透鏡無法長期保存,於是就出現了用金屬來製造透鏡。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瞬間即可得火。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戴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

從火鐮到火柴

古人另外一種取火方式是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再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起火。「取燈」,北方叫「發燭」,以去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在南方,發燭則用鬆木或杉木製成。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火鐮是當時吸旱煙者不可離身之物。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