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九九重陽的信仰世界

九九重陽的信仰世界

每逢過節,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慶祝方法,雖然不同地區有差異,總的來說都是大同小異,例如端午吃粽子、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過節背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大都以歷史事件或民間傳說為主,例如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等,但大部分人對背後的信仰世界沒有深究。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陽節,或許同各位分享一下重陽節背後的信仰世界。

關於重陽節,有兩點比較值得注意。其一是九這個數字;其二就是登高的習俗。

「九」代表什麼呢?其實所謂的「九九重陽」不是已經揭曉了嗎?「九」這個數字,在《易經》中是「老陽」之數,代表剛陽之氣即將殆盡,同時陰氣上升。重九之日,更意味著「老陽」走到陽的盡頭,進入少陰。另外,「六」代表老陰,「七」代表少陽,「八」代表少陰。

平常老百姓不會把形而上的說話掛在嘴邊,但他們對抽象數字背後的神秘力量,多少會將信將疑(今天大家仍然會去看八字、測風水就是一例)。這來自遠古陰陽五行之說,春秋時期已成學派,試圖以數字之間的抽象關係,解釋現實世界中難以用常理解釋的事物。到了戰國時期,已出現重陽節的雛形,經歷朝歷代的演變,最終定型,但到了現代,又面對一定的挑戰。

第二點是登高的習俗,成為了重陽的主要活動(其他活動不列舉了,例如部分南方人也有進行祭祖活動的習俗)。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重陽之日是古代農耕社會秋收後,進入深秋的一個節點,如果農業收穫不足,加上天氣乾燥、氣溫下降,是傳染病傳播的高峰期,可想而知古人這時候也是挺難過的。登高,可遠離人煙稠密的地區,吸收新鮮空氣,是一種避開傳染病的做法。

事實上,在民間傳說中也有登高避開瘟疫的說法。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有關古人桓景的故事,相傳在漢代的時候,汝南縣因有瘟魔發生一場大瘟疫,桓景的家人因而去世。當時就有一名仙人名為費長房,收留了桓景,給予他降妖青龍劍並教導他降妖劍術。

突然有一天,仙人費長房就對桓景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同時給予了他茱萸葉、菊花酒,讓他帶同鄉親父老上山登高避禍。最後,桓景當然成功戰勝瘟魔,這就是後來重九登高的風俗。相關的故事先在吳均《續齊諧記》提出,再而在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流傳。

總結而言,傳統節日反映了古人從實踐中歸納出的、對季節和生活週期的一種認知和信仰。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8月30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