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故宮地下隱藏的秘密

故宮地下隱藏的秘密

故宮是600多年前明朝永樂年間設計建成,但是這幾百年來,卻沒有出現過積水現象,它是怎麼設計保證了故宮這幾百年的安然無恙呢?

在故宮的三大殿三重台基之上共有1142個龍頭排水孔,可以瞬間將檯面上積累的雨水迅速的排空,並形成一種千龍吐水的壯麗景觀。而這些被龍頭排出來的水,會通過亭台北高南低的地勢直接瀉入內金水河流出去。正是在設計時綜合了前人的各種排水法,使得皇宮內90多個院落、72萬平方米面積大小的雨積水可以順暢的排出到護城河中。

故宮中所有的排水系統分為明清時期修建的排水明溝、暗溝的部分污水管線。歷經了600多年,這些地下管網到現在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地下縱橫交錯的明溝暗渠,降下來的雨水迅速的流走,這樣無論下多大的雨,在故宮內都不會發生積水這些現象。

故宮內挖掘了一條內金水河,河水是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護城河的引入口通過地下流通渠道,進來後曲曲折折流到東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宮。

宮內各個大小的庭院都是中高邊低,北高南低。下雨時,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溝石水槽,地面和明溝的水將通過入水口流入地下。各個庭院內的明溝和暗溝的水流入縱橫交織的溝道的支線和幹線,最後這些積水會全部流入內金水河。

從地勢上看,北京北依燕山,東臨渤海,西北高東南低,所以水向東南流。從紫禁城來看,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46.05米,南門的午門地平標高為44.28 米,差約2米。其排水設施是充分利用了這一地形的特點而修建。這套排水系統的總特點,是將東西方向的雨水匯流入南北干溝內,然後匯入內金水河。

疏通各個宮殿院落之間的的排水系統有幹線、支線,有明溝、暗溝、涵洞、流水溝眼等,都是經過精心測量、規劃設計和施工,每年都會在固定時間淘挖養護。在城外安排了完整的排水系統,減輕了紫禁城內的負擔。

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線:一是明內城護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後海;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護城河)。這些河渠用處上一方面可為城市供水,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來排水,先在外圍保證不至於大量雨水和山洪流入紫禁城。

內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內河。在紫禁城西北角樓偏東方向的的南河幫上,有一石砌券洞,就是內金水河流入皇宮內的進水口,設有控水閘,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則可以關閉。

按照專家的說法,內金水河所引為西郊玉泉山水,因西在五行中屬金,「金生麗水」,故名金水河,「由神武門西地溝引護城河水流入宮內,沿西一帶經武英殿前,到了太和門前金水橋之下,復流經文淵閣前至三座門,從鑾駕庫東南方向流出故宮。」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4月17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