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司馬遷的困惑

司馬遷的困惑

人們常說:善惡終有報,可是,對於這句話,司馬遷也曾經懷疑過呢。

事情先從伯夷與叔齊這倆兄弟說起。孤竹國是殷商王室的一個諸侯國,孤竹國君立了小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可是父親死後,叔齊不願意給殘暴的紂王當下屬,就將王位讓給哥哥伯夷,伯夷推辭說:「這是父親給你的王位。我不要。」為了避免麻煩,伯夷決定逃跑,誰料,叔齊也追隨哥哥一起逃走了。王位竟然成了燙手山藥,孤竹國只能另立了一位新國君。

紂王的商朝有四大伯侯,分管天下東南西北,他們是東伯侯姜桓楚、北伯侯崇候虎、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為人善良,其屬地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伯夷與叔齊決定投靠西伯侯。

可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侯剛死去不久,周武王姬發尊稱父親為文王,即周文王。

周武王正向東進發,準備討伐紂王。伯夷、叔齊見狀,認為不妥,他們拉住周武王的戰馬,進諫說:「您父親死了尚未安葬,竟然發動戰爭,能說得上是孝嗎?身為臣子卻要去弑殺國君,這是忠誠嗎?」

武王的侍衛要殺死哥倆,姜太公趕緊阻止說:「不要殺他們,這兩位是義士啊!」並把他們攙扶走開。武王平定殷商之亂後,天下都歸附於周朝,以周朝為宗。

但是伯夷、叔齊卻認為背叛國家是可恥,他們為了表示忠義,保持節操,不吃周朝的糧食。他們隱居到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饑。野菜不足以維持生命,他們餓的奄奄一息,臨終前作了一首詩歌,表示悲憤的心情,歌詞說:「登上那座西山啊,採摘野菜來充饑,用殘暴取代暴虐呀,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神農、虞舜、夏禹那樣清明太平的的時代很快就消逝了,哪裏是我們的歸宿?可歎我們的死期已到,生命已盡!」最終,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

對於伯夷與叔齊的死亡,司馬遷表示很悲哀,他感慨萬千的發了長文,文中說:不是說,上天待人,不會偏袒,總是向着善良的人嗎?像伯夷、 叔齊他們,難道不是善良的人嗎?他們積累仁德,品行高潔,卻最後餓死!孔子七十個弟子中間,唯獨稱讚顏淵是個好學之人, 但顏淵貧窮困頓,連糟糠都難得吃飽,最終早早去世。那麼,上天報償善人的說法,到底是真的嗎?盜蹠每天都殺害無辜的百姓,甚至吃人肉,殘忍暴虐,放縱兇狠,他手下還有惡徒幾千,到處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竟然能長壽而終,惡人得不到報應,到底為什麼呢?再說眼前,那些品行不端,違法亂紀的人,卻安逸和快樂,他們財產富裕,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而有的人規規矩矩,居所都得小心選擇,說話都小心翼翼,他們不走捷徑,仗義執言,結果卻反遭橫禍,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對此疑惑不解,難道說這就是所謂的天道?

司馬遷的疑惑,自己又做出了解答,他說: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個人遵從個人的意志,富有而高貴的生活假如可以輕易求得,那麼我坦然接受,如果違背自己的意志去得到,那麼我寧可貧窮。寒冬到極致,才看出松柏的氣節。世界越污濁,才彰顯出人的清廉高潔。君子最大的遺憾是死後不能留下美名。貪婪之人為財而死,忠義之士為名而死,迷戀權貴的人為權勢而死,芸芸眾生只顧着愛惜自己的生命。同為明燈相互輝映,同為一類相互親近。飛龍出現,一定有祥雲跟隨,猛虎怒吼,一定有大風相伴。當聖人出現,世間萬物,便會被揭示的清清楚楚 。

司馬遷的疑惑,是不是也曾是你的困惑?司馬遷的解答,就是最好的答案。不管怎樣,我們始終相信,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你付出了愛與善良,時間流轉,將來也一定會有人,回報你以同樣的善良和愛。縱有千萬條路可以抵達人生的終點,而善良,一定是人生路上最好的修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