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鄭成功是忠臣、英雄、商賈,還是海盜?

鄭成功是忠臣、英雄、商賈,還是海盜?

鄭成功的歷史功績,是偶然的,卻也是在關鍵時刻果斷決定的結果。他於1661年率軍渡過台灣海峽,圍城擊敗佔據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接收其領地,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後世尊稱為延平郡王、國姓爺、開台聖王、民族英雄、創格完人等。儘管台灣後來由降清的鄭氏故將施琅征服,但康熙皇帝仍稱他為「明室遺臣」,敬重其「海外孤忠」的氣節。

元、明的「海禁」從來沒有完全杜絕「朝貢貿易」之外的走私及海盜活動,從日本到東南亞之間的海上貿易網絡一直非常興盛,而鄭成功就屬於明末清初「以海為田」 的福建人武裝海商船隊的領袖。

閩南人鄭家的海上事業由鄭芝龍發跡,一直與長崎的日本人、澳門的葡萄牙人、台灣的荷蘭人、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英國人以及明朝地方政府維繫多方關係,獲利巨大,於崇禎元年(1628)受撫於福建巡撫時,部眾三萬餘人,船千餘艘。

雖然鄭芝龍是福建地方小吏之子,但畢竟出身倭寇一類。與父親不同,原名福松的鄭成功六歲時從出生地長崎平戶島回到閩南祖鄉就學,以鄭森之名,少年考中秀才,迎娶惠安進士禮部侍郎之女,隨後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清軍南進時,受南明隆武帝(唐王)賜姓,名成功,此後以「國姓爺」自名,另受永曆帝(桂王)封「延平王」。

這些經歷,也許塑造了鄭成功的人格特質,加上清軍進攻福建時他母親田川氏受辱自盡,所以儘管父親降清,承接家業的他屢次受清廷招撫,也緊記國仇家恨,並對孔廟告白「昔為孺子,今為孤臣」 ,稟持明朝忠臣的氣節,舉「反清復明」的旗幟,始終擁護南明政權。

可是,承受清軍武力與遷界禁海重壓,據金門和廈門抗清的鄭成功形勢危急,亟需一個長久的根據地,於是決定1661年東渡攻台,取荷蘭人而代之。荷蘭人殖民台灣38年,但守軍薄弱,外援不及,不敵鄭軍圍城,翌年投降,撤出台灣。鄭氏在台灣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可惜鄭成功於年中急病逝世,享年39歲。同年底,鄭芝龍在北京被斬。

鄭成功逝世22年之後,明鄭政權被鄭氏叛將施琅於1683年攻滅。施琅雖然「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但富有韜略,原於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後來歸入鄭成功的抗清勢力,屢次建功,可是一次與鄭氏的衝突中,遭「暴躁衝動、固執嚴苛」的鄭成功誅殺父兄全家,遂再次降清。據史書說,施琅登島後到台南的延平郡王鄭成功墓前跪拜說:「忠孝不能兩全,我蒙受芝龍公提攜有恩,但也揹負父兄大仇;四十年國仇家恨,雙方到今日如此地步,也是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實在傷痛啊!」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3月4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