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范蠡餘生和西施相忘於江湖

范蠡餘生和西施相忘於江湖

   說起范蠡,人們都非常熟悉,春秋末期那個著名的美人計就是范蠡和文種一塊設計的,西施也是范蠡奉命巡行全國甄選的,後來西施亂吳宮,勾踐滅吳雪恥。民間還有個美麗的流傳,說西施曲線救國成功後,范蠡和美人重溫舊情,隱姓埋名,隱居世外,做了神仙眷侶。其實不然,越國復興後,西施的去向成了一個謎,而范蠡,只是完成了一個政治任務而已,不管以前他們之間有沒有故事,他的餘生,和西施一點關係都沒有。

  范蠡是越國的重臣,他為勾踐出謀劃策二十多年,期間赤膽忠心,竭盡所能。勾踐稱霸以後,范蠡被稱為上將軍,地位僅次於上卿(宰相),按說此時的范蠡功成名就,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了,但他憑藉政治家的敏銳,嗅到了危機。和勾踐合作這麼多年,他非常瞭解勾踐的性格「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何況,范蠡覺得自己名氣太大,唯恐功高蓋主,於是,他遞交了辭職信:君主有憂,臣應為君王分擔,君主遭受侮辱,臣應為君死難,以前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沒死,是想為您雪恥,如今大仇已報,請您懲戒我,殺了我吧。勾踐反而說:「我還要和你共用成果呢,你不能拒絕,否則,我就殺了你。」范蠡更不敢久留了,他散盡所有家產,偷偷的乘船渡海到了齊國。勾踐下令將會嵇山作為范蠡的封邑,可是,范蠡才不會上當呢,他至死都沒有回歸越國。

  到達齊國後,范蠡掛念著好友文種,兩人交情深厚,曾經無數次「抵掌而談」,「終日而語」 。他寫信警醒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看後,稱病不朝,一些別有用心的大臣就說文種有異心,想造反,勾踐起了殺心,賜給文種一把劍,文種自殺了。自古功臣都不得善終,范蠡明白這個道理,並用聰敏睿智成功逃脫。

  在齊國,范蠡隱姓埋名,改姓名為鴟夷子皮,他和家人白手起家,開墾農莊,拓展產業,憑藉靈活的商業頭腦,以及良好的經營信譽,沒過多久,范蠡就成為資產幾十萬的富豪。齊國國君聽聞他才能和人品俱佳,非常欣賞他,就讓他擔任了宰相。不久,范蠡開始反思:居家置業到達千,現在又官至宰相,這已經是人生頂峰了,長期如此,怕承受不起,恐有禍端。於是,范蠡選擇急流勇退,他歸還了齊國相印,又把所有家產分給親朋好友和四周鄉鄰,而自己,只帶了一點貴重的珍寶,就秘密離開了,范蠡後來定居陶地,直至終老,後世稱他為陶朱公。

  范蠡的選擇是對的,這個陶地確實是一塊福地,「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棄政從商的范蠡在這兒又重新創業,他開墾農莊,發展畜牧,還從事各種貿易活動,不久,又積累了巨額財富,富甲一方。范蠡性格灑脫,對人溫和友好,為人慷慨大方,他仗義疏財,樂善好施,遇到天災人禍時,常開粥場賑濟災民。「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做官是忠臣,經商是奇才,為人是良人,范蠡的人生堪稱完美。「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是史書對范蠡平生的概括,世人讚譽其「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司馬遷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三次遷居,都美名天下。他的每一次離開,都是審時度勢,捨棄貪欲,而每定居一個地方,都會功成名就。有舍才有得,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電視劇《爭霸》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