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關羽能坐穩「武聖」的交椅嗎?

關羽能坐穩「武聖」的交椅嗎?

  何謂聖人,顧名思義,就是比平常人不一般的人,比不一般的人更加非比尋常的人。在古時候,聖人是指品德智慧極為高尚的人,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被封為聖人,比如至聖孔丘、亞聖孟軻、醫聖張仲景、史聖司馬遷、文聖歐陽修、畫聖吳道子、智聖諸葛亮以及武聖關羽等人。
  
  可並不是所有聖人的名號都能讓人五體投地,其中一些聖人的名號爭議頗大,這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關羽武聖的名號,可這又是為什麼?縱觀二十四史,名將輩出,可只有關羽被稱為帝,尊為神。尤其是漢末三國時期,魏有八虎騎、五子良將,蜀有五虎上將,甚至連袁紹之流都曾大言不慚道:「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由此可見以武立威的武聖,尚且武不及呂布,智不及呂蒙,氣不及諸葛,又有何德何能被稱「聖」、稱「神」呢?
  
  不過若僅僅憑武功、武德及武者的胸懷中的其中一方面來評定關羽,未免有失公允。而既然關羽被尊為「武聖」,自然有其過人之處。筆者查閱史書,認為能讓關羽被稱「聖」、稱「神」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文武雙全,智謀卓越。
  

  陳壽先生在《三國志·蜀書》中將關羽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列為一卷,並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因此可見,歷史上的關羽不僅與張飛、馬超等人並駕齊驅,是為虎將,更有敵萬人之力。
  
  不過,「萬人之敵」的關羽在與曹魏大將龐德交戰時,曾被龐德「射羽中額」。但筆者認為此據不足論道,關羽與龐德交戰時,年已六旬。而三國時人均年齡不過三十多歲,關羽那時已然是知天命之齡。試想一位老驥將軍與正值壯年的西涼猛將龐德交戰時勇力不足那是自然。何況古有漢飛將軍李廣在花甲之年被匈奴生擒也絲毫不掩其聲名。而龐德大軍遠道而來,正是銳意進取之時,關羽長時間圍城對峙,雖失初戰鋒芒。不過隨後關羽水淹七軍,活捉魏五子良將于禁,斬殺悍將龐德。由此可見,關羽不僅老當益壯,更是智謀韜略遠勝於一般猛將。
  
  然而,有人質疑關羽雖然武藝高強,但是竟兩次被俘。尤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身經百戰的關羽竟敗走麥城,並被東吳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馬忠算計。可是關公雖然被俘,但是歷史上很多名將亦非無此經歷,比如號稱三國第一猛將的呂布,不也是多次兵敗,三易其主嗎?民國時的雲南都督蔡鍔在護國戰爭時不也是迫不得已短時期內投靠袁世凱嗎?而且關羽第一次被俘,主要是因為曹、劉兵力懸殊,何況曹操手下戰將、能臣甚多,可當時劉備手下僅有孫乾、簡雍、關羽、張飛數人。諺語有云,三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何況是一群臭皮匠呢?所以說,第一次兵敗被俘,關羽雖敗猶榮。而第二次敗走麥城,主要原因雖是關羽驕傲自大,盲目進攻,但是客觀上仍是劉備救援不力、荊州內訌、曹孫聯盟合力擊殺關羽等原因所致。

  當然,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記載中,關羽都不是三國時期武功最高的將領。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武有呂布,文有孔明。民間也流傳着順口溜: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馬五關六張飛,七許八黃九龐德。也就是說,在民間關羽的武力也僅僅排上第五位。不過,呂布雖然武列首位,但其生平二弑其父,六易其主,狡詐貪婪,反復無常。呂布因禁不起董卓的權色誘惑,先是殺害其主上丁原(演義稱丁原為呂布義父)。後來又因與董卓爭搶貂蟬,再次殺害董卓。由此可見,呂布竟為一己之私利而不擇手段。再後來,呂布落難投靠袁紹時,袁紹拒不接納。這正與劉備投靠袁紹,袁紹出城二百里相迎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落魄的呂布此時去投靠劉備,劉備好心接納,呂布卻反客為主,奪了劉備的地盤。在兩漢時期,國家推舉官吏主要採用薦舉制,只有風評覺得你仁孝禮義你才有可能被推舉為孝廉,踏上仕途。而呂布這樣反復無常的小人,並無武德,甚至連人格都沒有。如何被稱為武聖呢?恐怕連梟雄都算不上。而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武藝卓越,他剛剛嶄露頭角就以小小馬弓手的身份溫酒斬殺董卓大將董卓,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更是振臂一呼,使得聯合軍節節勝利,順利奪取漢都洛陽。在劉備稱王稱霸的過程中,關羽更是立下赫赫戰功,最終成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哪怕等到關羽晚年時,單刀赴會不懼東吳鼠輩。後來水淹七軍,生擒於禁,曹操意欲遷都避其鋒芒。在整部《三國演義》中,用如此多的篇幅來描寫一員武將的戰功,恐怕只有關羽一人而已。而據民間的三國武將排名,典韋、許褚等人都屬沒有多少事蹟可以宣傳的將領。從民間傳說看來,僅有關羽能彪炳史冊。當然,與關羽同時代的人,郭嘉、賈詡、周瑜、諸葛亮等人對關羽武藝評價也是非常之高,絕無僅有。 

二、敗軍之將,仍受禮遇。招降納叛,以禮相待。
  

  歷史上兵敗被俘過仍受禮遇的將領並不多,而像關羽這樣雖然投降敵人仍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將領更加是少之又少。曹操征討徐州,聲勢浩大。劉備在徐州立足未穩,被曹操軍隊擊潰。可當關羽準備戰死沙場之時,為顧全大哥家小忍辱投降尚且能與曹操在土山之上約法三章,一是只降朝廷不降曹操;二是劉備家小的待遇不能減少,閒雜人等不能無故騷擾;三是當得知劉備的去向時,曹操要准許其離去。從關羽土坡三事之中,我們可以看出關羽是不願苟且偷生的,只是因為大哥家小的性命才迫不得已投降曹操。而他投降曹操時仍立場鮮明,拒絕和曹操同流合污。由此可見,關羽不僅立場鮮明,義薄雲天,而且時刻謹守忠臣不事二主的大義。

  當然,關羽不僅在投降別人的時候仍能保持自己正義凜然的形象,在擊敗其他將領時仍能招降納叛,寬大為懷。長沙之戰中,關羽生擒黃忠,卻能以禮相待,足見其作為統帥的氣度和胸懷。

三、忠孝節義,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
  

  關羽作為儒家的道德典範,能文能武。並且能基本具備儒家的道德標準。他的一生一直抱著興複漢室的偉大理想和崇高目標,從未背叛過漢和劉備,足見其人之忠。即使身在沙場,關羽仍然不能故交之情,兄弟之義。在華容道時,關羽義釋曹操,可見其知恩圖報,義薄雲天。而關羽一生,從未有過言而無信的行為。馳騁沙場多年,節節勝利,為劉蜀漢開疆擴土、守土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隊中,關羽能體恤士卒,足見其仁。
  
四、關羽的缺點證明他是個人
  

  世人一般認為聖人就不應該有缺點,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若關羽完全沒有缺點,如何被稱為人呢?對聖人的認定是依照人的標準來進行的,不然的話,直接從西遊記中選出一些神來做聖人不就行了,何必費那麼大的心思從歷史人物中搜尋呢?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是關羽的主要缺點,因為有了這些缺點,使得關羽更加貼近人的形象。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的那些聖人,哪個能沒有缺點呢?如果關羽被描繪的完全沒有缺點,這樣的人物形象要麼是神,要麼是佛,關羽的這些缺點恰恰能證明他是一個人。
  
  關羽在清朝時,已經被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聖大帝」,可見關羽的聖人形象不僅僅深入民心,更是符合統治者的精神訴求。
  
  今天人們在關帝廟見到的關公實際上已不是歷史上真正的關羽,而是按照後人的心理需求和理念重新塑造起來的關公。這位關公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這既符合人們客觀的心理需要,也符合歷史傳承的潮流。關羽,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超級偶像,足以堪任武聖。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