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中國人對神鬼的態度從這個人始發生轉變,比西方早兩千年脫離迷信

中國人對神鬼的態度從這個人始發生轉變,比西方早兩千年脫離迷信

中國人作為東方人的代表,和西方人在文化習俗上是有明顯不同的。比如對神鬼的態度,西方基督教與天主教信上帝,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而我們人類都是罪人,上帝的使者耶穌替我們贖罪,我們對於上帝只能敬畏絲毫不能懷疑;伊斯蘭教呢,信真主安拉,他是這宇宙間唯一的主,地位和上帝是一樣的。其實在遠古時期,中國也是一個神的國度,中國有一個別名,叫做「神州」,對待神的態度,起始和西方也差不太多。但後來,中國人對待神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

在商代以前,中國是一個傳說中的國度。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們雖號稱炎黃子孫,但炎黃時代直到堯、舜、禹以及夏朝,只是傳說,因為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破解那些歷史迷霧,直到商代甲骨文的發現,我們才確切地瞭解到三千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商朝是一個神性至尊的時代,神是至高無上的,一切要聽從神的安排,人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那時侯社會地位最高的是巫師,巫師是神與人的信使,在國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見。人們遇事狐疑,總喜歡向神請示,殷人用龜,周人用筮。我們發現的甲骨文,就是龜卜記錄下來的甲骨文卜辭。

這時侯中國神的地位,相當於西方的上帝。

商代有一位聖賢,叫做伊尹。伊尹輔助商湯滅掉夏朝,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餘年,活了一百歲。伊尹是開國元勳,被封為「尹」,就是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伊尹另一個身份,其實是個巫師,「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相當於耶穌,上帝的使者,神與人之間通話的橋樑。伊尹的地位有多高?天子太甲違反了「上天的旨意」,伊尹便將他下放到成湯墓葬之地桐宮,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等太甲三年後「醒悟」過來,他又把太甲重新放在天子地位上。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就是個明證啊。

伊尹雖代天言事,掌握了無上權威,但伊尹更加強調的是德,伊尹對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在伊尹心中,是不是真的上帝至上,象西方人一樣,還是借天之威,象後世的洪秀全、楊秀青一樣,只是權謀之術?我們不好妄加揣度,但那時整個社會,確實是神權至上的。因為就連天子太甲,也可以讓伊尹以上帝的名義,行廢立之事,何況百姓呼?

對神的態度發生轉變,是從伊尹的兒子伊陟開始的。伊陟發展了伊尹關於「以德治國」的理論。伊尹去世後,伊陟也當了「尹」,也即天子的相。他輔佐的是商王太戊,太戊是商朝第九任君主,也是商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當政了75年。太戊在位初期,商朝進入衰落期,當時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商朝都城亳一顆怪異的桑樹和楮樹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間長得有二手合抱那麼大。按當時神在人間社會的地位,這一定是上天示警了。太戊很害怕,便問伊陟這是怎麼回事。伊陟說:「我聽說過,妖魔鬼怪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君王的政令難道有過失嗎?你注意修養德行吧。」伊陟這幾句話,放到現在是很簡單的幾句話,但在三千多年前,那個巫師至上,神權至上的時代,這是很大但、很有開創性、很有顛覆性的的幾句話,他發明了一個成語,叫「妖不勝德」。本來害怕上天懲罰的太戊大帝聽從了伊陟的話,不再害怕妖魔鬼怪,專一以德治國,使商朝再度復興,太戊也因此與太甲、祖乙被後人稱為「三示(即三位有貢獻的君主)」。也不知是真有神鬼還是假有神鬼,亦或是神鬼對伊陟對他不敬的態度氣死了,反正最後,那顆奇怪的桑樹竟然枯死了。

伊陟在中國哲學史上做出的巨大貢獻,是確立的「妖不勝德」原則。從此,中國人雖然相信神,但對於神的態度不再象西方人信上帝一樣惟命是從。你看對於龍的態度,即可以拜龍祈雨,又有了哪吒鬧海的傳說,民間的廟會也會舞龍助興。對於神鬼的態度,從蒲松齡的《聊齋》故事就可以看出,神鬼有時其時是怕人的,尤其是那種正義凜然的人。既便是玉皇大帝,也有了孫悟空大鬧天空的故事,不再盲目的敬畏。而且,中國人信奉的神靈,不是虛無飄渺,而是有據可查。對歷史、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死後封神成仙。幾乎所有的神仙,都有人間的原型。因為有了「妖不勝德」,敢於懷疑上帝和神鬼的絕對正確性,才有了後來的「天人合一」,有了「替天行道」,有了「造反有理」,有了「人定勝天」,直到「無神論」的發明。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