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性相對於男性而言是「二等公民」,完全沒有選擇自己婚姻的權利。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就是女人的宿命。這種對女性的束縛是一把雙刃劍,女性固然無法自主選擇丈夫,但是男性也同樣喪失了戀愛的機會,無法認識心儀的女性,而婚姻也徹底淪為了傳宗接代的工具。但是,即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奉行包辦婚姻的大環境下,古人也發明了許多相親及嫁娶的方法,有許多青年男女,借此獨闢蹊徑成就了自己的「自主婚姻」。
比武招親,唐高祖李淵史上最著名
比武招親,最早來源於幾千年前的「搶婚」制度。在弱肉強食的年代,男人孔武有力,自然就可以抱得美人歸。《詩經》裏有詩:「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說的是孔武有力的人才能放心地去讓他參與政事治理國家,其實在家庭裏也是一樣的道理。能夠保護家庭,保護自己的女人不受欺負,在現代都是男人炫耀的資本。
比武招親,在武俠片中是常常出現的事。比如在《射雕英雄傳》裏,穆念慈嫁人,就是比武招親,因此與楊康有了一段孽緣。評書《三俠五義》裏,展昭娶親,也是類似於比武招親,因此與丁月華喜結良緣。《楊家將演義》裏,楊家的英雄男兒們,大多娶得武藝高強的女人歸,楊繼業與佘賽花,楊六郎與王懷女,楊七郎與杜金娥,穆桂英與楊宗保等,大多是採取的比武方式,相互滿意後喜結良緣的。作為武林世家,憑藉比武為女兒找到一個好相公,不失為一件美事。但真實的歷史,縱然是比武招親,女人親自出面比武的事情,也是極為稀少的。由女人的父親出面,找幾個武藝高強的壯漢,與應聘者比武試試武藝,從中挑選出乘龍快婿,才是歷史的真實。而且,在比武時,不只能看到武藝,還可以看到顏值,這樣挑選出的佳婿,才更符合選婿者的意願。那種只看武藝,不看顏值的所謂「唯才是舉」,其實是不合情理的。
最早的比武招親記載來自佛經,古印度善覺王須波弗的女兒名叫裘夷,長得非常好,有八個國家的君主都來求婚,最後須波弗與女兒商量,決定採取比武招親的方式擇得佳婿,最後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贏得了比賽,如願娶得美人歸。而這位勝利者,就是後來的如來佛祖。傳說中三國關羽的兒子關索,師從花嶽學習武藝,也是通過比武招親娶得鮑三娘、王桃、王悅三位夫人的。
以上只是傳說,歷史上真實的比武招親,有三個人比較出名。這三個人分別是唐高祖李淵、漢王陳友諒、明朝末年秦良玉的夫婿馬千乘。北周時上柱國大司馬竇毅為女擇婿,採取比武招親方式,竇毅在屏風上畫了兩個孔雀,規定同時射中兩個孔雀眼睛的人勝出。結果參賽的公子王孫沒有一個達到條件,輪到唐高祖李淵時,一箭射中兩隻孔雀的眼睛。其百步穿楊的本事,賽過三國老黃忠。於是唐高祖如願娶得竇氏女,同時也救了竇氏一門。因為北周很快被隋朝取代,而李淵與隋文帝是親戚關係,竇氏一門也便成了皇親國戚,免遭殺身之禍。後來李淵做了唐朝的皇帝,竇氏又成了國母。可見竇毅慧眼如炬,這場比武招親,招來的是一代帝王。
除了李淵以外,元末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漢王陳友諒,也是通過比武招親抱得美人歸的。他娶得是「白富美」潘金花;另一位明末的英雄馬千乘,通過比武招親方式,娶得了一位元歷史上最有名的巾幗英雄秦良玉,而這位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裏的巾幗英雄,生前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死後被追封為忠貞侯。她通過比武招親方式選中的大帥哥馬千乘,乃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也算是慧眼識才。
繡球招親,陳光蕊在《西遊記》中閃亮登場
拋繡球招親,傳說從漢朝時就有了,但大多數人的瞭解,是從影視劇上。因為正史裏少有記載拋繡球的,這應該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民俗,來源於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這個愛情的女主角因為思念情人,眼睛哭瞎了,她想把繡球當做愛情的信物送給情人,自己千針萬線把它做好,因為眼盲,繡時經常針扎手,鮮血流到繡球上,把繡球染上了紅色。後人便把紅繡球當成愛情的信物,和西方丘比特的箭一個功能。把紅繡球從姑娘居住的繡樓上拋下去,砸到哪位男人身上,哪位男人就是如意郎中,當真是「人的命,天註定」,指望著月老冥冥之中系紅繩了。
《西遊記》中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就經歷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他是個新科狀元,騎馬遊街誇官,正好碰到了殷溫嬌拋繡球招親,陳光蕊並沒有搶,但繡球砸到了他的身上,於是成就了一番姻緣。新娘子也沒有虧了他,乃是開國元勳殷開山的千金。後來二人有的「唐僧」,其實是佛如來送犯了佛規的轉世投胎。雖然是神話小說,但這段拋繡球選親的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古代繡球招親的全過程。
實際上古代繡球招親是這個樣子嗎,答案是否定的。以心比心想一想,哪一個大家閨秀會把自己的幸福註定在空中輕輕一拋,如果象陳光蕊經歷的一樣,萬一拋到一個乞丐身上怎麼辦?萬一拋到一個年長者身上怎麼辦?萬一拋到一個已婚人身上怎麼辦?有一萬個萬一等著這件不確定的事。凡是拋繡球招親者,都是大家豪門,平頭百姓,沒有小姐,更沒有繡樓。這些豪門的太公,哪會那麼糊塗,置女兒的幸福于不顧,憑一個繡球的不確定性而招一個女婿呢。
那麼,真實的古代拋繡球是什麼樣子呢?第一,先經過海選,通過報名確定參選者。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入圍的。路過的看客,是沒有資格參加拋繡球招親的。象陳光蕊那種情況,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為他沒有報名。通過海選,過濾去已婚者,年長者,門不當戶不對者,長得太醜連老太公都不中意者等。第二,小姐勤練拋繡球,並不是「人的命,天註定」,而是精准拋球。小姐的拋繡球功夫,雖然不像黃忠射箭,百步穿楊,但也不會胡拋亂拋,這是她的終身大事,為了找到一個好郎君,她會勤加練習,在拋繡球現場,精准拋出中意的郎君,基本上是百發百中的。第三,拋繡球是有程式的,分為發邀請,回復,會集,對唱,拋球,野餐,入戶坐堂,進餐,對歌,分別等。拋中的新郎官,還是要經過三媒六聘一套手續的。古代結婚的手續繁雜,哪一道關也不能少。
歷史上最早的繡球,其實是一種兵器,名叫「飛砣」,一般在狩獵時使用。《封神演義》中鄧嬋玉曾經拋過一個繡球,重達500公斤。這麼重的繡球,只有二郎神楊戩才能拿得動。後來人們將飛砣改制成繡花布囊,互相拋接遊戲,成了相親用的繡球。拋繡球是有歷史記載的,宋朝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有「男女目成,則女愛砣而男婚已定」的說法。該方法在廣西壯族比較流行,很有可能是壯族人的一個發明。拋繡球對於男女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賦予女人一定的選擇權,一種是代表著男人的一種促狹的趣味。萬一被美嬌娘砸中,有一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
同年大會,貴族們爭搶人才當佳婿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招親外,「同年大會」是貴族們招親的最主要選擇之一。什麼叫「同年大會」呢,古代的科舉考試,學子們考中狀元、榜眼、探花和進士及第的,也同時正是娶親擇婦的好時機。朝中貴族們如果家中有女,自然是從這種人才中選拔,包括皇帝、王爺家的公主、郡主,自然也將眼光對準了這些萬中選一的人才。如果才貌雙全,更是貴族豪門的搶手貨。金榜題名時與洞房花燭夜齊名,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最有名的同年大會擇婿,當屬宋朝時新科狀元陳世美被擇,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宋仁宗招為駙馬,他隱瞞了自己在家有妻有子的身份,是以未婚青年的身份被皇帝擇中的。結果事情成功後,卻引來的秦香蓮攜子進京,妻找夫,子尋父,弄得陳世美好尷尬。最終包公出面,引發了「鍘美案」。當然陳世美的故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只是一段戲文。歷史上清朝還真的有一個陳世美,但他是一個清官,沒有秦香蓮那樣的故事,對於宋朝時發生的有辱陳世美名聲的故事,當地人很生氣,至今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像陳世美這樣的戲文,在真實的歷史上還真的有類似的一出。北宋時的狀元曾文斌,家在賢妻,在朝廷放榜時正在看榜,莫名其妙地被十餘個壯漢搶走,結果搶到了哪裏呢,兵部尚書府。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響噹噹的省部級幹部,結果當兵部尚書向曾文斌指名為女求婚時,曾文斌沒有象陳世美那樣應允,而是從容應答: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麼樣。兵部尚書的女兒怎能做妾,曾文斌的說法說白了就是拒絕,結果圍觀眾人哄堂大笑,兵部尚書也鬧了個沒趣,搶親之事就此作罷。
陳世美的故事和曾文斌的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同年大會」競爭的激烈性。狀元如果長得好,基本上就是皇親國戚的公主、郡主們先搶去了,剩餘的榜眼、探花以及幾百名進士們,只要是未婚的,這時候都很容易擇到如意女。不用自己操心,就被京城中的豪門「搶」走了。這下就明白了古代為什麼學子們要千方百計參加國考了,範進中舉式的瘋狂也就可以理解了。對於一個寒門秀才來說,如果考中了,那不只是金榜題名時,接著就是洞房花燭夜,世界上所有的幸運,都會一夜之間落到頭上。
情人節裏,「泡妞」高手顯身手
對於普通人來說,古代也是有「自由戀愛」的機會的。這個機會就是「情人節」。古代的情人節有三個。一個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個是三月初三上巳節,一個七月初七乞巧節。這三個節日,都被稱為古代的情人節。
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上元節、元夜等,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玩個不亦樂乎。要知道,古代的女子是不允許隨便出門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待字閣中。但元宵節卻是人例外,這天是可以女人們出來結伴遊玩賞花燈的。這樣就給了青年男女相親的機會,懷春的女子,一面看燈,一面看中意的相公,而那些未婚男子們,燈下觀美女,也自然不肯放過這個絕好的機會。「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雙方看中了,留下名字和聯繫地點,就可以通過家裏上門求親了。機會就這麼一小會,錯過就沒有了。
上巳節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在壯族裏是對山歌的日子。「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在這一天,久在閨中的女子可以出來踏青。於是在河兩岸,青年女子與青年帥哥,可以在明婿的春光裏,折柳為誓,通過山歌的方式表達對情人的愛意。著名的劉三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上巳節在北方不太流行,但在兩廣地區,至今仍然是熱鬧的節日,每年的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們都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山歌大會是少不了的。在這個日子表達情感乃至最後喜結良緣,正有一番風趣。
乞巧節是七月初七,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民間故事。這個故事有幾千年歷史,織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是人間的帥哥。一對有情人被王母娘娘無情地分開,只有七月七才能相會一次。因為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心靈手巧是肯定的,所以這一天地上的女子們會向織女乞巧。乞巧節在古代並不是情人節。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太淒慘了,兩口子被無情分離,一年才見一次,只是近代被賦予情人節的含義。女人乞巧,難免也會心中懷春,乞求這一輩子,能得到一個如意郎君。
女人也是有追求愛情權利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電視劇《射雕英雄傳》(2017版)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