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618年大唐帝國建立,唐太宗李世民滅了東突厥,稱霸中原和遊牧地區,唐文化打入國際交流,以中國為首的東亞文化儼然形成三國劉徽和祖沖之的數學成就,東漢張衡「渾天說」和驚為天人的「地震儀」,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曆,明沈括《夢溪筆談》以及壯舉的鄭和下西洋,明成祖也雄心壯志的擴大中華文化帝國,中國為豪的文化及傲人的科技,怎敗倒在一張名為《南京條約》的手裏呢?
康雍乾盛世中,中國內部已潛藏許多弊端,乾隆死後僅一年,「白蓮教之亂」隨之而起,簡單說,看起來想個內部小小的亂事,但對清朝卻是大大的傷害,往後清朝更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為什麼強大的帝國晚年時,竟是一推即倒呢?
以思想來說,歷代上位者的保守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中國人的思想在封建時代,甚至國家危在旦夕時都是保守的,或許說儒家文化,早已深根人心。推翻暴君,腐敗政權,這是不分中外的歷史常態,但中國似乎欠缺了下層階級的主動,干預政治的作為,非得官逼民反時才揭竿起義。除了民不聊生中國庶民很少會為了自己的權利吹起革命號角,反觀西方於13世紀下層階級不滿教會腐化的弊端,阻礙社會階層發展等特權而展開「異端運動」,雖然前後被教會鎮壓下來,不過憤怒的人民並未甘休,戰火持續延燒,反封建戰爭在各地起義,為宗教改革起了先聲。
不過,對於中國佔大多比例的農民人口來說,只要有田耕,為嚴重課稅,一切維持現狀為優,我認為這大概是以農立國的大陸型文明,相較西方的海洋文明,是踩着貿易而行,論想法和貿易政策較主動積極,其二,中國封建帝制影響,人民的小農封建思想,封閉自守,阻礙了社會經濟轉型的契機。
中國文人的烏托邦世界來看,陶淵明的桃花源似乎是真的很「理想」,但以西方摩爾井然有序的運作和規則的理想烏托邦世界層面來論,就來的「現實」多了。話說如此,兩人相差了幾千年時間,難免4世紀出生的陶淵明思想會不及摩爾。
還有一點,我認為中國不及西方的思想革命轉變,除了古代中國天朝心態作祟外,周遭鄰國並沒有掀起所謂漣漪效應的助瀾,西方各強權國並肩相連,「維也納會議」後歐洲更處於均勢狀態,雖然會發生保守派鎮壓革命者,但從歐洲歷史國家的小小革命,不就讓整個歐洲國家都陷入革命的延伸帶嗎?這不只有推進效果,也證明了一句話「法國大噴嚏,歐洲全感冒」。
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帝國資本強國已悄悄來到中國和日本的大門了,還以為世界中心自居的清朝,在鴉片戰爭沒學到教訓,也渾然不知自己正為西方帝國的俎上魚。
被迫捲入資本世界的古老中國,除了中國封建思維的因素外,保守思想,精神、落後和心態都是問題,環境亦是造就當下思想,中國是否閉關自守?依然有學者認為,中國在19世紀並非處於落後狀態,只不過相較西方,前進的路是慢了點。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