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的學費為什麼叫束脩?

古代的學費為什麼叫束脩?

肉乾的歷史可算是非常悠久了。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脯」、「臘」等肉乾,古人用肉乾來祭奠祖先。天子祭祀時用九鼎,每個鼎中供奉食物不一,臘肉乾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用肉乾供奉祖先,還可以用它充當學資。 

古代的學費有個很文雅的名字,叫做「束脩」。  

就是指乾肉,古時候把十條乾肉叫做一束。束修的意思就是十條乾肉。給老師送束修,可不是因為老師喜歡吃肉乾。早在孔子的時候就已經有送十條乾肉的禮俗了。孔子就曾說過:「學生要是送給我十條乾肉,我沒有不教誨他的。」  

古代平民的飲食沒有我們今天豐富,所以像肉乾之類的東西,雖然不貴重,但卻是人們常用的饋贈禮物。古代病人為了感謝醫生看病,也有饋贈束的。 

古代的「束」和現代牛肉乾製作工藝不同,古代乾肉就是把肉用水煮過後,再用鹽裹了,放在屋簷下陰乾。因為古代沒有冰箱,人們想保存食物就常常把食物做成乾,這樣東西就不容易壞了。  

送束不是要表明物質的多少,而是表示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古代人非常尊重老師,給老師送「束」也代表了他們的尊師之意。而後來「束」的意思開始變化,成了學費的代稱,肉乾也變成了酬金。現在誰要是給老師送肉乾,可真是一件稀奇事。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14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