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偷盜、搶劫、做生意,趣談古代帝王們的特殊癖好

偷盜、搶劫、做生意,趣談古代帝王們的特殊癖好

  古代的帝王們,富有四海。如果有什麼愛好,可以將這愛好發揮到極致。大多數的帝王,無非是金錢美女,所謂「食色性也」,發洩最大能量的食欲與性欲罷了。但也有一些帝王,有一些特殊的嗜好,比如宋仁宗愛吃螃蟹,明宣宗愛逗蛐蛐,有的帝王的愛好,到了匪夷所思、令人噴飯的地步。

搶劫、偷盜、乞丐、捕鼠,這些帝王渴望走入「江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是還有的皇帝想念「江湖」,他們的愛好着實令人不可思議,有的喜歡搶劫,有的喜歡偷盜,有的喜歡扮演乞丐乞食,有的喜歡在宮中捕鼠為樂。

  南朝的第六位皇帝東昏侯蕭寶卷更無聊,他誅殺了六位輔政大臣,是位很殘暴的皇帝。他有一個愛好是捕鼠為樂,史載「帝在東宮,便好弄,不喜書學……在宮嘗夜捕鼠達旦,以為笑樂」,結果十九歲便被叛將與宦官們聯合弄死了。高從誨是五代十國時南平國的第二任君主,南平國雖然不大,卻也佔着荊、歸、峽(荊州、秭歸、宜昌)三州之地,高從誨和他的父親第一任南平國主高季興,不思如何治理國家,開疆拓土,卻打起了其他國家使者的主意,做起了海盜般的搶劫生意,這一發不可收拾,被江湖上稱為「高賴子」。怎麼個高賴子呢?搶來了財物,如果對方勢力大惹不起,就原物交還,如果惹得起,就賴着不給了。典型的欺軟怕硬。做天子做到這份上,也算奇葩了。

  喜歡偷盜的皇帝,是漢桓帝劉志。為了練就偷盜本領,劉志專門從大牢裏請了一位「樑上君子」為師,教他偷竊之術,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時遷一類的人物。劉志的偷盜本領高強,可以翻牆入室,頻頻將大臣們家中的東西偷來而不被察覺。不過,劉志練就這一本領是有目的,他最後從權臣外戚梁冀家裏偷來了其黨羽的花名冊,並將其一網打盡,重新奪回皇帝的權力。後來還將偷來的東西一一歸還大臣們,因此有了「小偷皇帝」的稱號。劉志雖是昏君一個,但他靠偷盜騙過梁冀的隱忍功夫,和康熙除鼇拜有一拼,不能不令人佩服。

  北齊後主高緯,是一個荒淫無道的皇帝,他有一個令人想不到的愛好,是扮乞丐。他在後宮的華林苑開設了一個假的「貧兒村」,讓宮中的太監宮女穿上破衣爛衫扮演乞丐,自己穿上破破爛爛的衣服參與其間,手持乞缽到處討飯吃。高緯這個愛好,大概是享受從皇帝到乞丐的落差吧,不過他這個皇帝最後被北周俘虜,以謀反的罪名賜死,想當乞丐也當不成了。

紫衣、男裝、排外,這些帝王竟如此服裝審美

  除了「食色性也」,有的帝王還對穿衣服感到異常的興趣,並且興趣與常人不同。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非常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當然齊桓公的審美沒問題,紫色是一種尊貴的顏色,不然為什麼會有「紫氣東來」之說,北京的故宮又為什麼起名「紫禁城」,不知這與兩千多年前的齊桓公的喜好紫色有沒有關係。不過在春秋早期,臣民們還不太懂避諱,只能上行下效。齊桓公喜歡紫色衣服,全國人民就都喜歡紫色衣服了。於是造成齊國上下一片紫,再沒有其他顏色的五彩斑斕。最後齊桓公不得不聽從管仲的建議,下旨稱自己不喜歡紫色,特別討厭紫色,才制止了齊國人民的跟風。

  和齊桓公如出一轍的是齊靈公,他喜歡女扮男裝。命令宮中的宮女們全都女扮男裝。結果這個消息傳到宮外,全國的女人都跟風,女扮男裝起來。於是齊國上下一片男裝,男不男女不女大行其市,這讓齊靈著急起來,下令民間女子誰穿男裝撕破衣服、拉斷腰帶。結果竟然屢禁不止。輔佐他的晏嬰說,宮中的習慣不改,這是典型的掛牛頭賣馬肉。於是齊靈公命令宮女們不再穿男裝,改變了自己的改好,齊國才杜絕了女扮男裝現象。

  北周皇帝宇文贇對於服裝的審美也別出心裁,他擁有各種裝靚扮酷的服裝,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他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宮中的女人外,國中所有人不許塗脂抹粉。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樣,天下的男人,數他最美;天下的女人,宮中最美。

細腰、小腳,這些帝王的畸形審美影響千年

  有些帝王的愛好非常變態,乃至影響了人體的正常發育。其中細腰與小腳這種畸形的審美,影響了中國千年之久。

  帝王喜歡細腰,是從楚靈王開始的。「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楚靈王喜歡細腰,結果楚靈王的大臣們都一天吃一頓飯減肥。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其實沒聽說楚王宮中哪個女子餓死了,倒是楚靈王最後眾叛親離,三天三夜沒有食物吃,被活活餓得上了吊死了。後世的男人女人們,其實跟楚靈王的愛好沒什麼關係,但不知受了什麼影響,直到現在還是喜歡小蠻腰,逼得一些愛美的女人們,拼命減肥。

  喜歡小腳的帝王,是從南唐後主李煜開始的。這位後主李煜,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但他還有一樣別類的愛好,小腳。據說他的嬪妃窅娘擁有一雙天然的小腳,可稱三寸金蓮,並用這雙小腳跳金蓮舞,惟妙惟肖。因為皇帝的喜好,舉國上下的女人們都裹起了小腳。人家窅娘的小腳是天然的,你大腳裹成小腳,不是遭罪嗎?但就是這個惡俗,一直流行了一千多年,直到民國以後才杜絕。

漢靈東昏:在宮中打造模擬市場經濟社會

  漢靈帝劉宏與東昏侯蕭寶卷,擁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在宮中擺攤,玩市場經濟社會。漢靈帝劉宏不知是不是為了不出家門,就可以「體驗」民間生活,他把宮中的宮殿搞成了大市場,讓宮女太監們分別扮演商人和顧客,還有賣唱的、耍猴的參與其中,自己也扮成商人,跟這些假扮的商人、顧客吵嘴、打架、廝鬥,有時還要到假扮的酒店飲酒作樂。至於貨物,都是從全國各地搜刮來的奇珍異寶。宮女太監們何樂而不為,又不是真做買賣,又偷又搶,玩得不亦樂呼。劉宏也不在乎這些,他玩得只是個樂趣。黃巾起義就是漢靈帝那時候爆發的,漢靈帝也只活了三十三歲就嗚呼唉哉了。東漢王朝的滅亡,是從桓、靈的不作為開始的。

  另一位東昏侯蕭寶卷,和漢靈帝一個愛好。但他的愛好來自寵妃潘玉奴。因為潘玉奴出身市井,是個歌伎,父親是一個小商小販。蕭寶卷為了潘玉奴的歡心,在宮中動用數千宮女太監建起了市場,沽酒賣酒,好不快活。潘玉奴當了這個市場的總管,自己也當了一個城管小頭目。不過這樣的日子僅僅過了兩年,蕭寶卷就落個了身死國滅的下場,而潘玉奴也不久自縊而死。這二位皇帝的模擬市場經濟社會,不過是哄自己開心罷了。

喝酒與信佛:這兩個走入極端的帝王

  古來愛好喝酒的帝王很多,比如夏桀、商紂,酒池肉林。但像五代時閩景宗王延曦那樣喝酒的,非常少見。王延曦愛喝酒到了什麼程度呢?通宵達旦地喝酒,每次都是不醉不甘休。而且,他喝酒是需要人陪的,而陪酒的人,是下聖旨要他喝多少他就必須喝多少的,而且,不准滴漏跑冒,不准推辭不端杯,否則統統殺頭。有酒監專司這個事。因此跟王延曦喝酒,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

  王延曦的侄子王繼柔因為喝酒時偷偷倒了點,就被斬首了;曾幫助王延曦登上皇位的指揮使魏從朗,因為喝酒犯忌也被殺了頭。丞相李光准因為與王延曦酒中抬杠沒有少喝,大學士周維岳因為沒有被王延曦灌醉,都被判了死刑。負責執行的侍衛因為他們的身份高貴沒有立即執行,而只是暫時關押監獄才避免了腦袋搬家。因為是醉中的事,王延曦倒也不追究。王延曦的這個愛好最後害了自己,把王延曦扶上皇位的指揮使朱文進、連重遇怕王延曦醉中把自己斬了,先下手為強將王延曦殺了。

  另一個皇帝梁武帝蕭衍則走入了另一個極端,他信佛,曾經幾次出家為僧,但大臣們不准他出家,被迫花費上億的金錢才把他贖回來。而且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幾次。梁武帝信佛後,穿樸素的衣服,吃簡單的飲食,並首先提出了和尚不准喝酒吃肉的概念,以身作則。梁武帝不理朝政,卻寫了許多佛教著作。像這樣的皇帝,跟如來佛祖差不多了。不過他最後的結局,是八十六歲的時候被叛軍圍困餓死了。佛教應該說是這樣涅槃的吧。

體育與文藝,影響千年的幾位文體帝王

  許多帝王愛好體育,比如秦武王,愛好舉重運動,最後在比賽時失手,被砸重受傷駕崩了;後唐的唐莊宗,則喜歡摔跤,有一次與大臣李存賢比賽,李存賢摔了他一跤,他竟然因為這跤摔得好,封他為蔚州刺史。宋朝的的帝王們則大多愛踢足球,趙匡胤、趙光義、趙佶等人,都是踢球高手。宋徽宗這個昏君還因為高俅踢的一腳好球,封他為國防部長。

  愛好文藝的帝王就更多了,一般的帝王都在詩詞歌賦上有幾把刷子。最有名望的是「三曹」創立了建安文學,陳後主與李後主都留下了「亡國之音」,乾隆皇帝寫了四萬多首詩,比如個詩人都寫得多,可惜沒有一首寫得好的。值得一提的是後唐開國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他精擅音律,愛好看戲、演戲,並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李天下」。李存勖演戲非常進入角色,伶人敬新磨曾打過他一個耳光,他也不惱。

  另一位喜歡唱戲、演戲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專門開設梨園,作為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場所,皇帝梨園弟子幾百人。因此後人稱李隆基為梨園祖師。喝酒與信佛:這兩個走入極端的帝王

字畫、木匠與鼻煙壺,皇帝中的藝術品鑒

  對於藝術,也有少皇帝著迷。其中北宋的亡國皇帝宋徽宗除了愛踢足球外,還喜歡寫字、畫畫。他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畫院,發明了瘦金體書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有哪一個皇帝在字畫藝術上的造詣,能超過宋徽宗的。

  明朝的熹宗皇帝朱由校則是一名木匠皇帝,他是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在他當政時,將政事全部交給大太監魏忠賢,自己專心致致地研究木匠活。如果他不是一位皇帝,估計他將是再世魯班。史載「明熹宗天性極巧,癖愛木工,手操斧斫,營建棟宇,即大匠不能及。」。朱由校這個不務正業的木匠皇帝只當了七年就死了,死時才23歲。可說是個小木匠。

  清朝的雍正帝是個喜愛鼻煙和鼻煙壺的皇帝,多次下旨讓能工巧匠們為他燒造鼻煙壺。雍正帝是個懂行的鼻煙壺鑒賞家,幾次下旨指出燒制的鼻煙壺之不足之處。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出了幾百位帝王,他們的愛好千奇百怪,不同的愛好影響了社會,影響了歷史。他們有的愛好,直到現在人們還津津樂道,甚至繼承與發揚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