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為馬」,混淆是非。這個成語與馬有關,其由來涉及古代趣聞軼事。不過伯樂之子誤以癩蛤蟆當作千里馬,可「指鹿為馬」始作俑者卻是有意為之。
秦朝的奸相趙高在秦始皇死後圖謀不軌,意欲篡奪皇位。為了試探朝中大臣的意向,他精心設計謀劃,試圖摸透群臣的意見。
有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故作驚喜地對秦二世說:「皇上,我獻給您一匹好馬。」昏庸無能的秦二世還不至於不認識馬,忙分辯說:「這只是一隻鹿,怎麼會是寶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地堅持己見,還讓群臣發表意見。
當時朝廷中趙高一手遮天,群臣哪裡敢說真話。有些大臣為求自保,乾脆保持沉默、不置可否。而平日裡就意欲討好趙高的諂媚小人卻急忙附和趙高的意見,連聲稱鹿為馬。眼見趙高耍弄陰謀,有些正直的大臣立刻予以反駁,堅持真理。
本來鹿與馬外形相異,很易分辨,可在這裡人們卻混淆是非,以權勢之語為根據,一隻鹿便分開了忠奸陣線。事後,趙高黨同伐異,剷除了反對自己的臣子。不過趙高陰謀篡位的打算並未得逞,在秦末起義中他難逃殺戮的懲罰。
記錄這一故事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被後人加以改易,開始流傳了「指鹿為馬」的俗語,專門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早在漢代,人們已經口耳相傳「以鹿為馬」的俗語,宋代時「指鹿為馬」的說法風行一時,一直到現在還是人們慣用的成語。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1月2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