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這話還可以濃縮為成語「龍生九子」,意思是說龍的九個兒子,各有不同的長相和秉性,後世也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齊。
至於龍的九個兒子具體是指哪幾位,歷來說法不一。甚至因為「九」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裡有表示眾多的意思,所以連龍是不是只有「九」個兒子都有爭論。關於這個問題,明清有多種對於龍子名稱的記載,如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一•龍子》、清高士奇《天祿識餘•龍種》、褚人穫《堅瓠十集•龍九子》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代的李東陽在《記龍生九子》中的說法可以作為參考:
第一子囚牛:喜好音樂,樣子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它的形象常常出現在胡琴、龍頭月琴、三弦琴等樂器的頭上。
第二子睚眥(音牙自):睚眥好殺,樣貌似豺。睚眥的本義是指瞋目怒視,借指微小的怨恨。睚眥必報的結果當然難免腥殺,所以這位龍子的形象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
第三子嘲風:這位龍子喜歡在呆在險要之處,所以古人常將它的形象塑於殿角之上。
第四子蒲牢:蒲牢喜好鳴叫。傳說中,蒲牢是一種生活在海邊的獸,吼叫的聲音非常宏亮。蒲牢最怕的就是鯨魚,一遇到鯨魚襲擊,它就大叫不止。古人因此將蒲牢的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求鐘聲響亮。蒲牢還因此成為鐘的別名。
第五子狻猊(音酸泥):狻猊就是獅子的別名,也稱金猊、靈猊。它喜好坐著,又喜好煙火,因此其形象常在佛座及香爐上出現。狻猊也因此可以代指刻鏤成獅子形狀的香爐。
第六子霸下:霸下也叫龜趺,喜好灸重,形象是螭首龜足,常出現在碑的底座上。
第七子狴犴(音必岸):也叫憲章,喜好獄訟之事,相貌似獅,常見於獄門之上。
第八子贔屓(音必洗):喜好文字,常以似龍的形象出現在碑的兩側。
第九子螭吻(音吃吻):也叫鴟尾,喜好呑物與張望。古代建築屋頂上的小獸就是這位龍子的形象。
還有幾個也常被認為是龍子的形象:
椒圖:喜好閉口,形似螺蚌,因而常在將其形象雕於大門鋪首之上。
饕餮:好飲食。古代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7年10月6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