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建造天壇大佛的緣起

建造天壇大佛的緣起

天壇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巍峨跌坐於海拔482米的香港大嶼山木魚峰上。這尊由寶蓮禪寺籌建,歷時12年落成的莊嚴宏偉大佛,寓意香港穩定繁榮,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天壇大佛是香港重要的地標,吸引衆多中外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參觀。天壇大佛除了是一項傑出的工程外,更是近代佛教造像藝術的優異成就,亦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據佛典記載,佛陀生前,中印度潑沙國優填王和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因佛陀上天為母說法,思念心起,遂召工匠分別以栴檀木和紫磨金各造一尊5尺高佛像,以慰別懷,是為佛教造像之濫觴。其後幾百年,佛家子弟弘法,多借助語言和文字,而少造像,因信眾以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的聖者,其莊嚴法相是無法描繪的──從來沒有一個人達至佛陀得大智慧以後的境界,故人的形像不足以比擬。信徒僅以足印、法輪、菩提樹和鹿的形像來象徵釋迦牟尼佛的存在。

直至公元一世紀,有信徒主張禮拜佛陀以得正覺,佛陀的造像才開始出現。

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伴隨教義傳播的,還有大量佛陀、菩薩、飛天、力士等演繹教義的造型,直接促成宗教藝術的蓬勃發展。由北魏以迄唐宋,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最璀燦的時期,敦煌千佛洞、麥積山、雲岡、龍門、鞏縣,以至四川大足的佛灣、寶頂山,歷代開鑿大型石窟寺、雕造佛像的風氣不絕如縷。儘管經過歷代的天災與戰亂,大量佛像雕刻遭受破壞,今天我們站在洛陽龍門或四川樂山的巨型佛像雕刻下,依然可體會到古代宗教藝術的磅礡恢宏氣象。

明清以後,佛教雕刻日漸式微,大型戶外佛像並不多見,一個延續一千多年的傳統顯見失落了。

1973年,日本曹洞宗邀請寶蓮禪寺智慧、源慧諸位法師訪問日本,法師對鐮倉大佛之莊嚴肅穆印象深刻。其後諸位法師又訪台灣,見彰化大佛之雄偉壯觀,遂想到苟凡佛法宏開之地,無不矗立具象徵性的佛像;而以佛像弘揚教義,更是值得發揚的傳統﹙佛教在古代曾被稱為「像教」﹚,諸位法師於是發願為香港修建一尊大佛,以期透過佛像體現的穩定祥和,予大眾以精神慰藉,淨化心靈,使惶惶惑惑的心情有所依歸,共趨和平之境。1974年,寶蓮禪寺獲得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批出地廣6,567平方米的木魚峰以建造大佛。

1979年,中國開放,諸位法師應邀回國參觀,初見龍門、敦煌石窟佛像,讚嘆之餘,建造大佛之心逾切;又參觀北京天壇,以佛陀為「天中天」、「聖中之聖」,而天壇是祭天的地方,因而構思以天壇為基座來承托大佛,這是天壇大佛得名之由來。

興建大佛的意念,得到各界人士熱烈響應,寺方於1981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寶蓮寺籌建天壇大佛委員會」,專責研究籌建工作,包括審定佛像藝術造型、建築材料及施工細則等。

大佛最初的石膏模由廣州美術學院的侯瑾輝女士負責製作。她由1982年4月開始塑造,至1984年2月始完成一比五的石膏模型。

一比五(五米多高)的大佛石膏模型於1986年9月26日由水路從廣州運抵南京。銅壁板於1989年4月以海路付運香港。

1989年10月13日,大佛最後一塊銅壁安裝完成,當日並舉行了莊嚴的圓頂儀式。天壇大佛建造耗時三年,卒告完成。

1993年12月29日,天壇大佛正式開光。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6年5月3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