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打油詩曰:
長江滾滾訴朱熹,
陰陽兩面愚後人。
枉法懲情千夫指,
勾尼為妾怒鬼神。
朱熹,宋朝人,所編撰的《四書集注》為後科舉取士標準,其學說成為帝王鞏固其統治的法寶。朱熹,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考中進士,在官場上幾經沉浮,二次被斥為偽師,二次逐出朝廷,色膽包天,險被斬首。
朱熹是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還是口是心非的偽師?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歷史。
捧打鴛鴦
宋淳熙7年(1181年),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提舉任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前往浙江巡視,來到台州。
當時,台州有一位奇女,名嚴蕊,人品高尚,美貌驚人,才華過人,彈琴、下棋、歌舞、繪畫無一不精。尤其是寫作詩詞,絲毫不在當時諸多著名文人之下。許多人千里迢迢慕名而來,只求目睹她的風采,領略她的才藝。
台州太守唐仲友文雅俊秀,善於詩詞,也想見識一下嚴蕊才藝。春天到了,桃花芬芳,楊柳依依,彩蝶紛飛。唐太守在春意盎然的花園中擺下酒宴,邀請當地文人墨客和嚴蕊,觀賞桃花,插柳鬧春,並以「桃柳相依」為題,要各位賓客,寫一首詩詞。
唐太守是早有準備,很快揮筆寫出:
清平樂
紅豆釀酒,
桃柳怎執手?
仙邀月友伊消愁,
冷冷清清幽幽。
借問此去蓬萊,
青鳥當空飛悠。
桃葉題盡春秋,
寒露折盡苦柳。
唐太守畢竟是進士出身,淩雲健筆意縱橫,筆墨風騷多寄託,借物用典寓深情,此詞剛出,來賓靜思一番,後齊拍手叫好。嚴蕊落落大方走到唐太守身旁,靜靜默看一會兒,就一邊瀟灑揮筆,一邊輕吟低唱,緩緩寫出:
清平樂
(和唐仲友)
臨風把酒,
桃柳可執手。
邀來雲仙與月友,
春風吹拂牽手。
借問此去蓬萊,
青鳥為我導遊。
柳葉流露衷腸,
桃劍銘刻思愁。
隨着嚴蕊的墨筆停住,吟唱靜止,舉座皆驚,齊聲喝彩。唐仲友也不由驚訝一番,感歎嚴蕊果然名不虛傳,此詞不但意境縱橫開闊,奔放恣肆,而且知我心,合我意,乃我知音。唐仲友才思湧發,情難自禁,急步向前,在嚴蕊詞後,奮筆寫下:
筆吐肺腑搖桃柳,
詞如清風見真淳。
情酣落筆震鴻雁,
詞成笑傲淩台州。
唐太守筆在動,嚴蕊心中之情也在湧動,臉上不由地發紅起來。來賓看到唐太守與嚴蕊詞中一對一和,和他倆眼色交流,也都心知肚明。大家趁機而說唐太守的琴彈得優美,嚴蕊的舞跳得絕妙,請唐太守彈琴,嚴蕊跳舞。唐太守終於遇見了一位真正的知音,當然欣喜答應,就在席間擺上琴,調好弦,內心的激情洶湧,為證實自己判斷,並表達自己對嚴蕊的愛慕之情,他彈出漢代司馬相如的《鳳求凰》的曲子。嚴蕊一聽曲子,就明白唐太守的心意,在大家催促下,嚴蕊一邊翩翩起舞,一邊隨着琴聲動情地吟唱起來:
鳳啊鳳啊飛回故鄉,
飄游四海尋找所愛的凰。
有位豔麗的女子就在眼前,
多麼希望與他結為一對鴛鴦。
鳳啊鳳啊飛遍海角天涯,
帶着所愛的凰永不分離。
當酒宴散去,已是月上中天。夜風徐徐,蟲聲唧唧,月影疏淡,唐太守滿懷柔情蜜意,對嚴蕊表達了自己感情。他從桃樹上摘下一枝桃花,送給嚴蕊。嚴蕊早已敬慕唐仲友太守才華橫溢,風流瀟灑,也對唐太守表達了愛慕之意。倆人手牽著手,久久地在花園徘徊,相互傾訴心中情感。以後,倆人經常交往,唐太守作曲彈琴,嚴蕊起舞歌唱,倆人情投意合,立下了海誓山盟。
朱熹此次一路巡視,一路大肆宣傳他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在台州,朱熹對唐太守與嚴蕊的事極為不滿,唐太守與嚴蕊自由交往,顯然是違背朱熹的主張。朱熹指責唐太守和嚴蕊違反禮教,違背道德,是人欲的膨脹和作亂,禁止他倆交往。
唐太守和嚴蕊認為男女之間只要是一片真情,就沒有必要把自己嚴嚴地關在屋子裏。他倆一如既往,彈琴下棋,吟詩作畫,享受着愛情的甜美。
朱熹為此十分惱怒,就一連向朝廷上交了六次奏章,誣告唐仲友太守敗壞禮教,不守倫理,行為不檢,傷風敗俗。朝廷輕信了朱熹的話,撤銷了唐仲友台州太守的職務。
朱熹仍不甘休,發誓要拆散唐、嚴二人,以警告他人,樹立自己權威。朱熹就藉口嚴蕊不守婦道,抛頭露面,敗壞道德,將嚴蕊抓進監獄,嚴刑拷打,要她招認和唐太守幹了違犯禮教的事。
公堂之上,嚴蕊毫不屈服,勇敢地說:「我和唐太守相愛,出於一片真誠,沒有哪一點是違犯禮教的事。唐朝詩人盧照鄰都曾寫下:『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朱熹吼叫道:「唐仲友是朝廷官員,你和他談情說愛,就是破壞朝廷的名譽,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子,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和朝廷官員來往,你若不斷絕和唐仲友的來往,我就判你死刑。」
嚴蕊一聽,大笑起來,嘲笑朱熹:「你說你飽讀聖賢書,自稱仁義道德之人,聖賢在哪裏說過人與人相愛要判死刑。孔子、孟子、墨子都講人與人之間要相愛,你不允許人們相愛,難道要互相仇恨,才符合禮教?你濫加罪名,無辜抓人、殺人,這就是你的『仁義道德』?」
朱熹惱羞成怒,強詞奪理地叫道:「你不尊倫理,不滅人欲,縱欲相愛,就當死罪!」
嚴蕊恥笑起朱熹:「那麼,你母親愛你父親,你妻子愛你,你愛你妻子,也都是不滅人欲,縱欲相愛?莫非你也要判你母親、妻子死罪?連你也當死罪?」
朱熹答不出話來,露出凶相,叫道:「來人,拖下去嚴刑拷打,一定要她在招供上寫上罪狀!」
朱熹在離開台州前,又編織唐仲友污蔑朝廷命官的罪名,將唐仲友發配邊境。
新任台州太守岳霖,認真查閱了嚴蕊的案子,認為朱熹完全是小題大作,不按法律辦事,為所欲為。嶽霖也早就聽說了唐仲友與嚴蕊真摯愛情的傳聞,如今見嚴蕊不畏強權,至死忠情,深為感動。岳霖憑著正義,重新審理了這個案子,依據宋律,改判嚴蕊無罪釋放,並賠償她的一些損失。
勾引寡婦
朱熹在下面巡視期間,不遺餘力地到處宣講自己的理學和「存天理,滅人欲」主張。凡不合自己主張的,想盡辦法給予排斥和攻擊,甚至枉加罪名。朱熹的言行,惹起眾怒,不少人上書批判朱熹的理學抹殺人性。同年,皇帝宋孝宗採納眾人意見,斥朱熹理學為偽學,朱熹被解職還鄉。
朱熹被解職還鄉後,在福建武夷山講學。朱熹學堂之上,道貌岸然大講「滅人欲,存天理」,暗中卻迷上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寡婦胡麗娘。原來胡麗娘不幸喪夫後,族人以朱熹的理學為由,不准胡麗娘再嫁。正處青春妙齡的胡麗娘不甘當朱熹理學及主張的殉葬品,勇敢地到武夷山學堂找朱熹評理論道。朱熹在與胡麗娘論理中,傾慕起胡麗娘的美色和才藝。朱熹無法克制色欲,情欲之火愈燃愈烈,朱熹通過各種方式來不斷接觸和引誘胡麗娘。胡麗娘在與朱熹接觸中也逐漸愛慕朱熹的文才,被朱熹的激情所感動,倆人由爭議、論理轉化為相愛相親,倆人終於潛浴愛河。
朱熹與胡麗娘的情愛事情,終被人們所發現。朱熹一時難於向社會、家人、門生作交待。心硬似鐵的朱熹決不因他與胡麗娘這段甜蜜的愛情,而葬送自己所極力宣導和維護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明明是夢牽魂繞的心上人,朱熹對外卻違背良心地說:「胡麗娘是狐狸精的替身,他是被狐狸精所勾引,所迷惑,一切都是『狐仙作祟』,是狐狸精想方設法讓我朱夫子身敗名裂。」原來前一天,朱熹偷偷從獵戶手中買來一隻死狐狸。天一亮,朱熹教門生召集鄉親前來,在光天化日之下,朱熹慷慨激昂地對眾人說:「昨晚,我請來仙道將附在胡麗娘身上的狐狸精捉下,打死,現當眾焚燒。」接著朱熹又宣佈:「附在胡麗娘身上的狐狸精已去、已死,胡麗娘已返回清白身。我現在就派門生護送胡麗娘回家。」
過了幾年,朱熹還假戲真作,他親筆書寫:「婦德楷模」、「貞烈可風」二塊匾,派幾個門生給胡麗娘送去。可憐美貌年青的寡婦胡麗娘,被朱熹先戲之、耍之,後棄之,再拿所謂的道德匾壓之、鎖之,使胡麗娘終生守寡。
色誘尼姑
宋紹熙元年(1190年),宋光宗即位。3年後,朱熹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秘閣修撰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朱熹此時已年過六十,但身健體壯,精力充沛,風流倜儻不減當年,而妻子已年老珠黃,情欲無從發洩,逛妓院等色情場所,又礙於自己「存天理,滅人欲」主張。朱熹早年就學佛,能誦經講佛,到京城後,也經常進出寺院,也參加佛教道場活動。朱熹進京城佛界後,就發現幾個年輕尼姑,不但美貌,而且能書能畫,儒佛融通。朱熹就以天子之師,佛門子弟,儒家大師的身份,組織法會,巧立「共譯佛經」、「共研書畫」等名目,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接近和勾引了兩個年輕美貌尼姑。尼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朱熹誘惑和勾引下,暗中投入朱熹懷抱。朱熹老來喜得如花似玉尼姑,先後悄悄把兩個尼姑帶入家中,納為小妾。從此朱熹就與尼姑在家尋歡作樂,沉醉在他所描寫的「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境界。
宋慶元元年(1195年),宋甯宗即位,朱熹又為宋甯宗進講理學。
宋慶元二年(1196年),由於朱熹勾引兩個尼姑當自己小老婆的事情被敗露,監察禦史沈繼祖奏本,指控朱熹十罪,並奏請斬首。御史沈繼祖在皇帝和眾大臣面前,當面譴責朱熹:「朱熹在明處把自己打扮成無人欲的神。有權時,在台州慘忍地拆散唐仲友、嚴蕊一對情侶,枉法強權推行『滅人欲』主張。可笑、可惡的是朱熹自己暗中色欲橫行,在武夷山調戲寡婦,在京中勾引二位尼姑同為妾。明處卻要天下人『滅人欲』,口是心非,陰陽兩面。同時攻陷忠臣,顛倒黑白,為所欲為,所作所為,天下人無不痛恨!無不恥笑!其學該斥為偽學,其人該斥為偽師,罪當斬首。」
最後,皇帝宋甯宗念朱熹當過自己老師之情,只將陰陽兩面的朱熹斥為偽師,其學斥為偽學,將朱熹逐出朝廷,遣送回家。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朱熹理學威風掃地。
已66歲的朱熹,第二次斥為偽師,第二次被逐出朝廷,趕回老家。此次因積怨甚多,恐被人所殺,有家難回,只得離家避走,淒淒遑遑奔赴閩贛邊境的山區小縣江西新城縣(現黎川縣,位武夷山脈西麓),在深山峻嶺中的福山寺,拜佛講學,隱匿不出。兩個已懷身孕的尼姑也隨後跟至,但福山寺處於四面高山環抱之中,十分偏僻,朱熹只好將兩個尼姑安置在山下村莊居住。兩個尼姑也不時進山給朱熹送糧送菜,朱熹很感動,朱熹拉著尼姑的手,面對著冷冷清清的大山深谷,悲戚傷感,想過去在京城何等風光顯赫,望今朝蟄居深山,有家難歸,站在山頭,眺望福建老家,不由地寫下《題福山寺》,詩雲:「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閩山。皎日中天揭,浮雲也自閑。」朱熹此時雖是野鶴閑雲,但也不失一段浪漫的黃昏戀。兩個尼姑後來也分別給朱熹生下了後代。朱熹在深山老林中,隱匿了幾年,後因病不得不回到福建建陽老家。兩個尼姑及尼姑所生之子不曾帶回建陽,於是江西新城縣留下朱熹兩支後代,該縣留有朱熹詞堂和族譜。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於在建陽家裏憂鬱悲涼而死,終年71歲。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