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以後,做了一個終身決定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以後,做了一個終身決定

  因為一場戰爭的失敗,一個條約的簽訂,從「中興名臣」,「擎天玉柱」變成「漢奸」、「賣國賊」者,千古之下,唯李鴻章爾。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故紙堆,去還原歷史的真相時,往往發現,歷史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今天,小編帶大家聊聊《馬關條約》下的李鴻章,一個古稀之年老人的抗爭。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日本政府要求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帶隊赴日本馬關進行議和事宜。弱國無外交,清廷此時已無力亦無心再戰,只能任命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大臣,赴日本與伊藤博文進行談判。日方提出了苛刻的談判要求:賠償白銀三億兩,駐軍大沽、天津、山海關,停戰期間日軍軍費由清政府支付;津榆鐵路交由日本管理;割讓遼東半島、台灣等地。面對這樣的時局和日本的倡狂,談判的艱辛自不必言。而身體上的傷痛,更加重了李鴻章的焦慮和痛苦。一個日本愛國青年不滿於中日議和,當街對李鴻章面部開槍。正是李鴻章挨的這一槍,讓日本政府將賠償白銀數量從三億兩減為二億兩。可是這一槍的子彈卻永遠留在了李鴻章的身體裏。以至於當時流傳「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了一億兩」的說法。在簽約離開日本前,年逾古稀的李鴻章充滿憤恨的說道:「我再也不想踏上日本的土地」。

  《馬關條約》的簽訂,讓列強看到了清朝外強中乾的本質,已經磨刀霍霍,準備朝中國下手,進行瓜分。有感於如此惡劣的國際環境,李鴻章奉命遊歷世界各國,展開外交斡旋,為找尋清朝生存空間。他先後從中國到俄國,然後到英國,進德國,去美國,經日本回國。俄國皇太子、英國女王、德國俾斯麥、美國格蘭特總統均有會晤。在各國積極與工商界進行洽談,並介紹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物產富饒,希望各國能夠前往中國進行技術和資本投資。當然最後他強調,涉及礦山、鐵路、電信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產業,還是控制在自己手裏好些,畢竟事關國家安全問題,就不借助外力了。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即使在大清風雨飄搖的最後關頭,這位大清的「裱糊匠」還力圖引進外資,振興經濟。在事關國家安全領域的問題上,不妥協、不讓步。

  乘坐美國輪船回國時,要在日本橫濱換成招商局的船才能開回國內。李鴻章當時堅決不同意再上日本土地,說:「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終生不踏日本土地」。最後沒辦法,在中美兩國商船中間弄了一個跳板,老頭冒著生命危險,顫顫巍巍的走了過去,沒有踏上日本土地。由此可見,中日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老人家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在弱國時代,老人家只能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堅持。

  臨終前,李鴻章將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北洋系,交給了袁世凱,讓其警惕日本。袁世凱依靠手中的北洋系統,促成了清帝退位,民國的建立,並最後形成了影響中國幾十年的北洋軍閥。終北洋一系,各個領導人對日本均保持了較高的警覺,或許與李鴻章的教誨有關。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