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有史載:劉裕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劉裕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他的家族在早年隨晉室南渡,長居京口 。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裏,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
彭城郡,或為楚國、楚郡、彭城國。中國古代郡、國名。楚漢之際置,郡治在彭城縣(縣治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秦代其地屬泗水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劉交為楚王,以東海郡、薛郡、彭城郡三十六縣置楚國。彭城郡為漢代楚國的核心部分。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劉戊聯合吳、趙、濟南、菑川、膠東、膠西國諸王發動七國之亂。亂平後,楚國本應置郡,但因景帝「尊寵元王」,不忍絕其祀,故立劉禮為楚王,奉祀楚元王劉交。於是彭城郡北部數縣仍為楚國,析彭城郡南部置沛郡,以楚國之薛郡置魯國。宣帝地節元年,楚王劉延壽謀反,楚國除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徙皇子定陶王劉囂為楚王,複置楚國。成帝元延四年(前8年),楚國領七縣:彭城、留、梧、傅陽、呂、武原、甾丘。屬徐州刺史部。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省徐州市中部、安徽省淮北市東部一帶。
王莽改彭城為和樂。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封皇子劉英為楚公,十七年進為楚王,楚郡複為國。明帝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謀反,國除為楚郡。章和二年,和帝以楚郡置彭城國,徙六安王劉恭為彭城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彭城國領八縣:彭城、武原、傅陽、呂、留、梧、甾丘、廣戚,至漢末不改。
魏、晉置彭城國。北魏置彭城郡,為徐州州治。隋大業三年(607年)廢徐州為彭城郡,治彭城縣,領十一縣:彭城、蘄、谷陽、沛、留、豐、蕭、滕、蘭陵、符離、方與。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置徐州。天寶元年(742年),廢徐州,複置彭城郡。乾元元年複為徐州。
彭城縣即古大彭邑,其地為今之江蘇徐州市銅山區。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軒轅氏即帝位都彭城,天下號之黃帝;堯封篯鏗於彭城,建大彭氏國,故而篯鏗又稱彭祖 。彭城於春秋屬宋,戰國晚期屬楚,秦置彭城縣,屬泗川郡。
黃帝初都彭城,後遷有熊(河南新鄭)。堯帝封顓頊後裔篯鏗(彭祖)於此,稱大彭氏國,距今4000餘年。大彭氏國歷經夏代,至商末為武丁所滅,紂王封其臣崇侯虎改建為崇國。周代在此建呂國。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
秦統一六國,改彭城邑為彭城縣,屬泗水郡。秦末反秦戰爭中,項梁、範增等義軍將領擁立的楚懷王熊心遷都彭城,楚漢戰爭時項羽建都彭城自立為西楚伯王。西漢為楚國都,東漢魏晉十六國南北朝為彭城國(郡)都(治),魏晉十六國南北朝同時為徐州刺史部治所。北周滅北齊後,為徐州總管府治所。
隋開皇三年(583)為徐州治所,大業三年(607)為彭城郡治所。唐武德元年(618)複為徐州治所,同時為徐州總管府治所(貞觀十七年罷)。天寶元年(742)為彭城郡治所,乾元元年(758)又複為徐州治所。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彭城縣併入徐州;至正十三年(1353年)改徐州為武安州。明初:複稱徐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為府,增置銅山縣(因當時境內微山湖中的銅山島而得名),屬江蘇省。
民國初年,銅山縣直隸江蘇省:1938年5月銅山縣淪陷後,境內日偽、國民黨和抗日民主三種縣政權並存。1948年12月1日,全境解放;1949年4月,銅山縣為徐州市所轄,隸山東省。
1952年5月撤銅山縣;次年4月,撤銅北、華山、邳睢縣,恢復銅山縣建置,隸江蘇省徐州市專區;1960年5月銅山縣劃歸徐州市;1962年6月複歸徐州專區;1983年1月,撤銷徐州專區,又隸徐州市。
1953年,原歸江蘇的蕭縣、碭山換取安徽的泗洪、盱眙。從此蕭縣、碭山劃歸安徽至今,歸宿州市轄。
也就是說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的故里應是安徽宿州市蕭縣。
蕭縣,簡稱「蕭」,別名龍城,古為蕭國都城。地處安徽省最北部,東臨徐州,南接淮北,北連豐縣,東南與宿州埇橋區交界,西至西北與永城、碭山毗鄰,並與山東菏澤相望。位於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長三角城市群北翼。是蘇、魯、豫、皖四省邊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工業商貿旅遊城市,被譽為淮海明珠。蕭縣古有「文獻之邦」「南桐北蕭」之稱,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建城史。地處中原文化、東夷文化的交匯區,是漢文化、孝善文化、酒莊文化、陶瓷文化、伏羊文化的發源地。
準確地說;劉裕的故里在蕭縣東南綏輿裏。
鄉賢徐大猷寫過一首《綏輿裏懷古》:
一戰蘭田霸氣孤,可憐東邸禪皇圖。
至今山畔青青草,指點兒童覓寄奴。
古人眼中的綏輿裏有種未染的美,清人張符升在《綏輿裏晚眺》中寫道:
風日正閑閑,荒村獨往還。
蟬聲亂秋葉,人影落空山。
嶺遠松濤合,波明極浦環。
危亭劇縹渺,乘興一追攀。
關於劉裕,在此,要做些補充說明。
劉裕於晉哀帝興甯元年三月壬寅日(363年4月16日)出生,其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 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
劉裕長大後,為人雄傑,氣度宏大,身高七尺六寸,風神奇偉,不拘生活小節,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據載劉裕早年因家境過於貧寒,落魄到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由於一向貧窮,遭鄉里賤視,當時的人多不能賞識他。不過,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志,當時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謐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說:「你應當會成為一代英雄。」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並受九錫殊禮。同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劉裕指派王韶之縊殺晉安帝,立其弟司馬德文為帝,即晉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劉裕進爵為宋王,宋國又加十郡增益,使宋國包括了二十郡。同年末,劉裕又獲加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禮。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
同年,由於先前林邑借晉末亂局屢屢侵擾交州,劉裕命交州刺史杜慧度派兵萬人南征林邑,大軍深入林邑國(今越南南部)境內,殲滅了林邑國的大半士兵,痛擊林邑,林邑請降,並向宋廷致送大象、金銀、古貝等禮物。次年,林邑王遣使到宋廷入貢,並獲劉裕冊封。
劉裕即位之後,以司馬氏為前車之鑒,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有鑒於荊州屢為禍亂之源,便裁併荊州府的轄區,限制其文武將士的額員。為防止權臣亂政,他特下詔:凡日後大臣外出征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軍還交回朝廷。下令嚴禁世族隱匿戶囗,減少官府收入。
劉裕還下令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規定政府所需物資,不准像過去那樣濫行徵發,而是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鬆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於出身孤寒,劉裕知道稼穡艱辛,因而平時清簡寡欲,生活節儉,不喜奢侈。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畫出征北魏,但因患病而作罷。 期間,他曾短暫病癒。但至五月,劉裕再次病重,遺命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及護軍將軍檀道濟四人為顧命大臣,輔助太子劉義符。
五月癸亥日(6月26日),劉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歲。七月,葬於丹陽建康縣蔣山的初寧陵,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