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隋煬帝功與過

隋煬帝功與過

隋煬帝的民間形象、文學形象是極差的,其歷史的口碑幾乎可以與紂、桀相提並論。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在成王敗寇的價值意識框架內不大可能有好的評價,尤其是後續的是一個盛大的唐朝,其光芒不僅將隋之強盛完全籠罩,而且似乎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代隋的合法性與隋之非法性。「二十四史裡的《隋書》,修撰於唐初,作者動稱『殷鑒不遠』」。其目的是為了吸取隋亡的教訓,鞏固李唐政權,自然將前朝皇帝貶得很低。以褒貶的方針寫歷史,其意味深長。如果不是隋煬帝,而是他的後代造成的亂局,最終被唐所代,隋煬帝的評價可能會類似秦始皇。如果隋在他之後可以有百年之基,他甚至可以與漢武帝媲美。但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學實際上也不提倡這種類比。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事物都有其歷史的特定的環境,看似相似,實則千差萬別。但有一條,隋煬帝的歷史真實由於種種原因,卻未見得那麼容易還原。黃仁宇說煬帝天賦甚高,文筆華美,胸襟抱負不凡,也帶有創造性格。並舉例說,他垂青於漢血馬,為了能夠自產自銷,他放牝馬3000匹於草原,以此說明煬帝想像力的豐富與創造性的思維。

在傳統的中國,農耕文明的背景下,踏實、謹慎似乎永遠是沒有錯誤的,或者說不會出錯的,而創造力與想像力往往不是政治家、皇帝的素質。在農耕文明中,在思想與觀念領域這種創造與突破是很危險的。農業生產的技術幾千年前已經形成,並逐漸積累。與此相適應的價值觀、思想意識與世界觀及其典章體制也形成並逐漸積累,沒有外力很難改變。有了外力,也同樣很難改變。因此,作為皇帝即一個國家的家長應當是敦厚謹慎的,如同劉備劉皇叔的文學形象那樣。所謂的「大有作為」不適合中國的政治生態或文化生態。因此,即使處在邊陲的秦國,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積累起統一中國的資本,但秦人在享受着變法帶來的好處時,卻將商鞅置於死地。秦始皇的統一有着開創性的豐功偉績,卻以暴君的形象遭世人批判。

隋煬帝也是一個好大喜功,有為而治的皇帝,其歷史功勞恐怕沒有幾個封建皇帝可以媲美,但卻是歷史上的昏君、暴君。他修建的運河至今仍然在使用,他所推廣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1905年。這種全面公開、相對公平的考試與選仕制度,既為下層人士上向流動提供了機會,也為國家提供了棟樑之材,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最為可靠的中堅力量。我們今天在讚美運河,評價科舉,讚美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唯把決策者打入冷宮,但如果沒有決策,恐怕至今也不會有大運河的出現。雖然運河是有的,但不是今天這樣的運河。當然有人拿修建運河的目的說事,這值得研究,但須建築在史實的基礎上,而非建築在態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說修建長城的目的,營造石窟、修建所謂故宮的目的又值得推敲與玩味乎?因此網上有一篇力挺隋煬帝的文章,很有「反潮流」的精神。

隋煬帝其實是很有文治武功的,修運河,修長城,立科舉,強集權,去豪強,除後患,威四夷,征西域,匯通天下,有幾個皇帝做得到?有幾個皇帝為了國家的穩固、安全、發展,能夠不辭辛苦,在那個只有木輪車的年代,親征到青海蒙古遼東?〈無向遼東浪死歌〉一曲罵盡煬帝東征,可為什麼,公認的一代名主李世民,還有他平時那有些軟弱的兒子李治,都跟鬥紅了眼的公雞似的,非要拿下高句麗不可?只要細翻當年的史籍資料,就可以很清楚得明白,當時的高句麗,決非所謂附庸小國,它也是一個高度集權半牧半耕的軍事強國,已經有能力臣服四周小國,並且威逼中原,對大隋也是時有冒犯掠占,隋煬帝當年調千里大軍,總計共一百來萬人,三次東征,決不是只因高句麗不恭那麼簡單。隋煬帝曾經說過一句話:「不為後世憂也!」

人們只記得,隋煬帝曾經三次龍舟遊江南,可是有幾個人記得,那四千里大運河為中國的繁榮穩定,竟是做了多大貢獻!這不啻於只因末行沒寫好,就完全否定了一本煌煌巨著。「盡道隋忘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
雖然我們不能指望從瓦崗寨上下來,又是抱著「以隋為鑒」宗旨撰史的魏征,能給我們留下一部公允地評述隋煬帝的《隋書》;我們甚至也不能指望所有作為小生產觀念文化代表的中國士大夫及其史學家,能比較客觀地認識隋煬帝;即使這些年,他還是更多地被作為一個批判物件而不是研究物件。所以,我們倘若不下一番從頭做起的功夫,把隋煬帝的全部材料,顛來倒去,反復玩味,怕是無法撥開迷霧,接近他的真面目的。

我們差不多可以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駡的惡名。

隋煬帝的功績

我們不能設想,如果隋煬帝早死幾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幾年的話,他們的歷史評價是否要掉一個個兒,但我們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煬帝,還他一個公道。

隋煬帝楊廣,天賦甚高,文筆華美,胸襟抱負不凡,也帶有創造性格。這些長處,雖批判他的人也無法否認。

文章把隋煬帝的功績例舉如下:

  最先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結束了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最先開鑿了世界上第一長的南北大運河;

  最先建立了「過於秦漢」和唐宋的疆域;

  最先頒佈「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接待外國使團和派出使者;

  最先在法律中廢除了「十惡」之條,寬減了刑罰;

  最先建造空前精巧的用於收藏古籍的圖書館。

  同時也提高了隋煬帝的國際影響力,說煬帝陵國內遊客淪落卻受日韓遊客追捧:

記者在陵園停留了幾個小時,未見一個遊客。陵園管理人員說,雖然這裏被辟為景區,但幾年來一直門前冷落車馬稀,國內遊客來得很少,多數人不曉得有這麼個所在。還有些人大概因為隋煬帝是個名聲不好的「倒楣皇帝」,怕沾了「晦氣」,所以不大願意來這裏遊覽。

陵園管理人員說:「但是,國外遊客,尤其是日本、韓國的遊客,來隋煬帝陵的很多。他們大都是懷着對隋煬帝的景仰心情而來。據這些日本、韓國客人講,隋煬帝在日本、韓國的名氣很大,不亞於秦始皇和漢武帝。」

對任何一位皇帝都用不着美化,當然也用不着矮化,甚至妖魔化。我們似乎還保留着小生產體系和語境中的觀念,以精英文化的角度仰視皇帝或將其踩倒腳下(因為他們不是神仙就是惡魔),而不能以平視的眼光去客觀的審視與評價過去的皇帝。因為在我們意識中,他們總是所謂的天子,而我們則始終是良民。對隋斷帝的評價也反映了這個特徵。煬帝的形象大多來自《隋書》。後世承襲《隋書》之說,雖然以批判、以反面教材的角度去整理材料,但總算斯文。而到了民間,小說、傳奇的渲染,隋煬帝便成了歷史上最荒淫無道的皇帝。隋煬帝,一個被完全妖魔化的皇帝。因此,「我們即寫隋煬帝的傳記,也要將很多時間遠距離的因素一併加入考慮,趕得上時代。」

傳統中國、農耕的中國是一個實際的中國,春耕秋收,夏取冬藏,未雨綢繆,順應天時,順應自然,講究斧斤以時入山林,數罟不入洿池,反對竭澤而漁,時時講恰當,講中庸,尤其總結出「過猶不及」的結論。有一個錢要省着花,有二個錢要算計着花,有三個錢則要存二個而只能花一個,是這種思維的定勢的經驗與總結。因此,像煬帝這樣無休止、大有作為地耗盡人力物力是很危險的。漢武帝經前輩70多年的積累,大興土木,大動干戈,到了晚年似乎領悟其中的道理。煬帝只有文帝一代的積累,雖然國家財富不亞於漢武帝時期,但其政治積累,社會穩定的積累尤其是社會輿論的積累並未到位,因此,就更加危險。也許正如黃仁宇所說,由於隋文帝的驕縱,隋煬帝一生太過順利,13歲做了省級幹部,不到20歲就作了元帥,指揮六合一方面的軍隊50多萬人,競在一個多月內橫掃南中國,統一中國。他並不了解這是所謂的大勢,他只是順勢而為的結果,反從另一個方面縱養了其驕騫,誤以為天下的事都是如此容易。因此,一旦他逆勢而為,一籌莫展的時候,就很容易走向另一端,變得心灰意冷,逃避現實,因此他的悲劇是由於他前期的順境累積出來的。而他之耗用中國人力物力,也有其歷史背景。文帝積累的財富,這樣的富裕成為國家的贅累。我大致同意這些觀點。

陳叔寶比楊廣更不求上進

如果說到荒淫,可以進行比較的是與隋煬帝差不多同時代、後被年輕的隋煬帝楊廣擊敗的南陳後主陳叔寶。陳叔寶是個政治上不求上進,文化上卻多才多藝的主兒。說其愛美人勝過愛江山也不為過。愛美人者自然有其獨到的鑒賞力,他從民間陶到了據說是絕代的美人張麗華,容冠群雌,光豔照人,顧視盼睞,尤其是一頭美髮,長七尺,烏亮如漆,閣上臨軒靚妝,宮中遙望若仙。此外,還有龔、孔二貴嬪,王、李二美人,張、薜二淑媛,袁、何、江等七人。

陳後主是有文采,親自做《三豔婦詞》讚美他所陶到的這些美人,並組織上千宮女演唱他所做的這些詞曲。到忘情處,竟親自操琴演奏,如癡如醉。遇有國事討論,也將張貴妃放在自己的膝上。張貴妃倒也聰明過人,所討論的內容甚至比大臣記得還清楚。陳偏安江南,一點沒有做為,甚至聽到隋軍已經飲馬長江,也不在乎,依舊縱情詩酒美人。居然能自豪地說「王氣在建康(江蘇南京),北齊侵略過我們三次,北周侵略過我們兩次,都被擊敗,楊堅為什麼不接受歷史教訓?」都官尚書孔范在旁敲邊鼓說:「長江本是天險,自古隔斷南北,敵人豈能飛渡?邊將貪功,往往誇張戰報。我總嫌我的官位太小,敵人如果真的過江,我早就封侯了。」有人報告消息說,隋軍戰馬大批死亡,孔範憤怒地喊道:「那些都是我們的馬,為什麼讓它們死?」陳叔寶的信心因孔范的丑角動作而日益加強。陳軍如此大意是要出事的。

西元589年正月,隋軍在大霧中渡過長江。陳軍潰散,建康(江蘇南京)陷落。陳叔寶正在金鑾殿上坐朝,聽到敵人入城,急向後逃。大臣攔住,建議他衣冠整齊,在正殿上等候變化。陳叔寶大驚說:「刀槍之下,非同兒戲,我自有妙計。」他的妙計是,跑回後宮,躲進景陽殿一口深井之中。隋軍入宮搜索,在井上呼喚,不見回答,揚言要向井中投擲石頭,這才聽到應聲。士兵們拋下繩索把他拉出來時,震驚怎麼如此沉重,等到拉出井口,才發現竟然有三個人,除了陳叔寶外,還有張麗華和孔貴嬪。就在同時,士兵搜查皇宮,在陳叔寶床底下,發現很多將領們向政府告急的十萬火急文書,還沒有拆封。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陳帝國立國只33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