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細說二次革命起因過程和歷史影響

細說二次革命起因過程和歷史影響

  二次革命是什麼?為什麼會爆發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的過程是怎麼樣的?二次革命產生了什麼歷史影響?本文來說說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簡介

  二次革命即稱討袁之役、癸醜之役、贛寧之役。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定善後大借款,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

二次革命爆發的歷史原因

  辛亥革命後至二次革命前,中國政治舞臺上存在著三種相互抗衡的勢力,即北洋軍閥、立憲派和革命派勢力。北洋軍閥的社會基礎是地主、買辦階級。

  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以和平手段迫使清帝退位,於1912年3月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上臺之後,強化獨裁統治,積極擴編北洋軍事武裝,將「清朝末年的新軍9個師11萬人,巡防營舊軍4萬人,擴大為新式陸軍12個師另16個混成旅,約計22萬人。再加上舊巡防營軍和張作霖等軍,共約計30余萬人。」

  立憲派的階級基礎主要是已經或正在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的地主、官僚和商人,其代表人物有梁啟超、張謇等。受該派控制或影響的政黨,有統一黨、共和黨和民主黨,後三黨合併為進步黨。立憲派在南方一些省市的軍隊中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革命力量非常薄弱,也沒有領導統一全國的能力。是北洋政府主要的反對派勢力。以上三種勢力,大抵可分別視之為執政勢力(袁派)、中間勢力(擁袁派)和反對派勢力(反袁派)。

二次革命的過程

二次革命的開端

  1913年7月12日,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下,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佈江西獨立,並發表電告討袁。1913年南京,組織討袁,宣佈江蘇獨立。推舉江蘇都督程德全為南軍司令,但程棄職,逃遁上海。隨後安徽柏文蔚、上海陳其美、湖南譚延闓、福建許崇智和孫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佈獨立。浙江朱瑞、雲南蔡鍔中立。7月18日,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佈「廣東獨立」。

  1913年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在徐州地區與馮國璋北洋第二軍和張勳武衛前軍會戰失利,退南京。7月22日至28日,上海討袁軍屢攻江南製造局未克。指揮部被上海租界當局解散。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域動搖。8月11日,何海鳴率南京第八師部分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旗討袁,宣佈恢復獨立,2000多名士兵們與北洋軍展開血戰。

  1913年8月13日,擁袁桂軍龍濟光部攻佔廣州。1913年佔領南昌。9月1日,張勳武衛前軍攻克南京,各地宣佈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緝,相繼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二次革命的結果

  1913年10月6日,國會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4日,袁世凱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國會由於人數不足而無法運作,不久即被解散。袁世凱從此成為寡頭總統,並於數年後稱帝。

  二次革命的失敗是民國史上一個不幸的開端。袁世凱稱帝失敗之後,不少建立民主國家必須的舉措,如將軍隊國家化、民選議會、以法治國等等,於事後都失去了健康發展的契機。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張膽的軍隊干政、起迭不斷的革命與反革命,引致兵禍連連。

  國民黨聯合資產階級,並且沒有兵權。政治基礎不牢,武裝力量薄弱,亦二次革命失敗原因之一。二次革命的領導者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倉促上陣的討袁軍,缺乏戰略計畫和統一指揮,缺乏戰略協同,他們冷冷清清,孤軍奮戰,甚至連多數國民黨議員都還在北京留戀議席。

  此外,亦有觀點認為辛亥革命後全國民主氣氛濃厚,宋教仁案仍有通過法律管道解決的可能,國民黨急於討回公道而訴諸武力,摧毀了辛亥革命後建立的代議制政體,成為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開端。

二次革命的歷史影響

  三種相互抗衡的勢力構成的兩個陣線不甚分明的營壘這種政治局勢,給二次革命帶來的影響是雙重性的。一方面,三種相互抗衡的政治勢力實際構成了兩個對立的營壘:袁派和擁袁派為一方,反袁派為另一方,鬥爭的焦點是反袁派企圖奪取政權。反袁勢力沒有任何社會基礎,只能靠製造謠言攻擊袁世凱,「宋案」和大借款成了國民黨的藉口。

  宋案當時依靠法律無法解決,加上袁世凱步步進逼,國民黨聲稱袁世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國會反對,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喪權辱國的善後大借款,擴充軍備為自己消滅南方同盟會力量做準備,是嚴重的違憲行為。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