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夫妻之間為什麼稱「丈夫」「妻子」?

夫妻之間為什麼稱「丈夫」「妻子」?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夫多被稱為「丈夫」,婦則被叫做「妻子」。對於這樣的稱呼大家早已經習慣了,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你知道這樣稱呼的原因何在嗎?

中國古代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要挑強壯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樣強壯的男人,才可以保護女子,耕種、戰爭都不怕了。所以,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身高已經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丈夫」的標準也不局限於身高一丈了,丈夫就演化出許多別稱,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夫婿、夫子、夫君、君子、郎、郎伯等等。

「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專指丈夫的配偶。在古代最初是兩個詞,指「妻」和「子」。「妻」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由此可知,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妻」作為男人配偶這一層含義上,產生了很多相關的稱謂,古代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稱為「內子」,泛指妻妾為「內人」。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成為好妻子的美稱。舊時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為「拙內」「賤內」。而在官職較高的階層中對妻子的稱呼卻反映出等級制度來。如諸侯之妻稱「小君」,漢代以後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

現在則把丈夫、妻子稱為「老公」「老婆」,已經不分等級了。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7年11月3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