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皇帝」這一名稱是怎麼確定的?

「皇帝」這一名稱是怎麼確定的?

皇帝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

其實中國古代最早所稱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是指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天皇、地皇和人皇;「帝」原來指宇宙萬物至髙無上的主宰者──天帝,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相互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一種說法是將原始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稱為「帝」的。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髙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統一天下。政自認為這是恒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的功績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傳揚於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名垂青史的偉大業績。

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髙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就這樣,蠃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皇帝」這一名稱也被固定下來,一直使用了兩千多年。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7年11月16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