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人,因為功績前人無人可比,所以取了「三皇」「五帝」之中的皇和帝,自稱始皇帝,意為三皇五帝都在自己之下。
歷史上,有一次嬴政距離死亡很近,那就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
荊軻為什麼去刺秦王,當時秦國的將領王翦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佔領了所有趙國的土地,進軍向北侵佔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於是就去向荊軻詢問辦法,說:「秦兵早晚要渡過易水,那麼雖然我想長久地侍奉您,又怎麼能夠做得到呢?」荊軻說:「即使是你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沒有什麼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千斤的黃金,一萬戶的封邑。果真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辦法來報答太子了。
所以,當荊軻和秦舞陽去秦國的時候,嬴政是大張旗鼓的歡迎他們兩個趙國使臣的,因為這是燕國的受降儀式,荊軻和秦舞陽假借投降獻上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地圖。
當時秦國剛滅了趙,衛兩國,氣勢如虎,兵鋒正對着燕國,燕國就獻上自己大將的頭顱和地圖,嬴政也就非常高興,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情,所以,那天嬴政心情非常好,看荊軻和秦舞陽自然格外順眼,並且按照秦國的法律,臣子們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帶任何兵器;那些宮廷侍衛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宮殿的臺階下面,沒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所以嬴政那天心情好也就沒什麼防備,兩個拿着自己大將頭顱和地圖的使徒,我還防備這不是讓世人恥笑嗎,於是,嬴政很放心的就讓荊軻自己把地圖打開給他欣賞,這一放心就出事了。
這就是後面歷史典故,圖窮匕見,荊軻慢慢的展開了地圖,而嬴政正看得志得意滿,不料地圖到最後,匕首出現了,嬴政哪裏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立刻魂飛魄散,荊軻一把抓住嬴政衣袖一把把匕首往嬴政身上招呼,因為甲兵都在殿外,群臣又無兵器,一時間大家都束手無策,還好嬴政有急着,就繞着宮殿的大柱和荊軻躲藏,這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秦王繞柱,而後大臣投擲物品阻擾了荊軻,秦王劍長找到機會砍斷了荊軻大腿,後面甲兵就上前結果了荊軻。
荊軻死之前說「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嬴政聽了這話,一陣呆滯,只感覺目眩神迷。
這就是嬴政離死亡最近的一次,生命盡操於人手,沒有死只是因為荊軻想讓秦王和燕簽訂契約。
那麼,如果歷史上沒有嬴政,秦國能不能統一六國。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秦國的實力在當時究竟如何。
秦國的強勢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我們要明白的是秦國不同於六國,秦王朝具備十分顯著的中央集權的特徵,地方無力,不易形成割據。
這是秦國和六國最不同的地方,秦國的權利是最標準的中央集權,國家權利都在秦王一人之手,底下的將領並沒有多大權利,就如白起這樣的殺神也不會說自己要舉兵謀反,因為秦的律法非常嚴苛,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都寫的清清楚楚。
所以,春秋戰國,這麼多強大的諸侯國裏面,只有秦國是一直下來基本沒有大的貴族內鬥的,就算有也是小規模的宮廷殺戮。
為什麼?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
商君相秦,嘗臨渭論囚,渭水為之赤。
什麼意思,在商鞅當秦國丞相的十年裏面,宗室達貴對於商鞅都有怨恨。
而商鞅以前在渭水這個地方處決犯人,殺了多少,不知道,就知道整個渭水都染紅了。
秦是以法治國的,法家說的是天子犯法和庶民同罪,所以,商鞅殺的犯人大多就是權貴階級,這也是秦國從來不曾貴族內鬥的原因,有問題的早就死了。沒有人能夠接受失敗的懲罰,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時候秦朝大臣也很少背叛的原因。
所以為什麼秦惠文王要殺了商鞅,因為商鞅變法太過深入人心,秦國是中央集權,而到了這時候秦國出現了兩個可以淩駕於律法之上的人,一個是秦惠文王,一個是商鞅。
秦惠文王是新王上任,商鞅把持朝堂二十年了,自然不會允許有人權威可以在自己之上,殺商鞅是很簡單的邏輯,權柄不能握於他人之手,就是這麼簡單而已,至於什麼權貴怨恨商鞅,那是順帶的,緩解了權貴們的怨氣。
而秦朝第一次成為霸主一樣的姿態是在秦穆公,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交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
後分別在前627年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餘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餘的計畫,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裏,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朝的基業是在秦穆公手裏打下來的,從此以後秦就稱霸西戎,隨時可以東進染指中原。
而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那基本就已經有了一統六國之力。
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西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裏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鞅,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嬴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用士「不唯秦人」成為不變的路線。
這裏就要說到秦國不同於六國的第二個地方了,秦國用人不論出身,秦國不管你是趙國還是燕國抑或楚國,只要你有能力,你就有機會,這不同於其他六國,秦沒有地域的排外性,因為秦以法治國。只有秦王一人可以凌駕法律之上。
所以到了秦昭襄王的時候,秦國打其他六國已經是爸爸打兒子的姿態的,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秦國一戰坑殺趙國40萬大軍,從此六國再無一人敢直面秦國兵鋒。
而這件事情也引發了一個著名的事情,信陵君竊符救趙。
秦打贏長平之戰後秦又乘勝進圍趙國首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再進一步吞併韓、魏、楚、燕、齊等國,完成統一中國的計畫。當時的形勢十分緊張,特別是趙國首都被圍甚急,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魏國是趙國的近鄰,又是姻親之國,所以趙國只得向魏國求援。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存趙就是存魏,趙亡魏也將隨之滅亡。信陵君認識了這一點,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終於,信陵君挫敗了敵人的圖謀,保障了兩國的安全。
所以,在秦昭襄王之時,秦已經有一統六國的機會的,秦國部隊攜大敗趙國40萬甲兵之勢進逼邯鄲,其餘六國無不瑟瑟發抖,而信陵君竊符帶着魏國10萬大軍才解了趙國亡國之禍。
秦為什麼一統六國?
一天時,當時天下戰亂,百姓苦不堪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然走到了需要人結束戰亂的時間。
二地利,秦穆公稱霸西戎為秦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秦做關中看戰國群雄爭鬥,自己變法強國富兵。
三人和,秦用人不拘一格,我們看秦的歷代權臣,百里奚,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秦用人從來不看你是哪裏人,只看你有沒有能,所以,秦可以吸納天下能人,這這些能人在秦統一六國之中可以有效的減少六國的抵抗,大家都會看見,他都能當大官,我也可以,誰當王不都一樣,這樣一來,阻力變小了很多。
所以,沒有嬴政,秦能不能統一六國,只能說八九不離十,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已經是淩駕於六國之上的獨一檔,攻守全部秦一國說了算,這種情況下,六國稍有不慎就是滅亡,而秦失敗了無非退回關中休養生息,繼續等待機會。就如沒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秦昭襄王時候基本就能統一六國了。
六國彼此爭鬥不惜,又怎麼能時時聯合提防秦國呢,這就是合縱連橫的結果。
六國都知道秦是最大的對手,但是這個世界哪有千日防賊,日日防賊的道理,賊沒有動手之前那就不是賊,誰能知道誰是賊。
秦滅六國這是天意,沒有嬴政也會有其他人來完成,因為秦中央集權,秦這個國家本身就有一統這個性質,其他六國權利都分散於士大夫,本質上就沒有統一這個概念。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