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最早稱「師氏」、「父師」、「少師」,由官吏擔任。「師氏」簡稱「師」,是周時掌管輔導王室、教育貴族子弟及朝儀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國學中的教師。「父師」是退休的大夫,「少師」是退休的士。他們在致仕之後,一般會在鄉學中擔任教師。東漢經學家鄭玄為《儀禮•鄉飲酒禮》作注時說:「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鄉裡。大夫名曰父師,士名曰少師,而教學焉。」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是對教師的尊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私學教師被稱為「塾師」、「書師」、「館師」、「館賓」等。塾是古代私人設立的學校,故稱「塾師」。「書師」是指漢時教啟蒙的教師,王國維在《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中解釋道:「漢時教初學之所,名曰書館,其師名曰書師。」「館」是舊時的私塾的別稱。故「館客」、「館賓」、「館師」也指教師。
後人對教師的尊稱還有西席或西賓、先生、夫子、絳帳等等。
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居西而面東為尊,故教師被稱為西席。據《稱謂錄》卷八記載:「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几。故師曰西席。」
先生:起初是指年長而有學問的人,後來指稱老師。
夫子:起初指年長者,後來成為對孔子的尊稱,再後來用於稱呼教師,以示尊敬。
絳帳:漢代著名的學者馬融在授課之時,常居於高堂之上,身邊放下紅色的帷帳,「前授門徒,後列女樂」。後人因此將絳帳或絳帷作為師長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