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1839年5月19日】鴉片戰爭日誌

【1839年5月19日】鴉片戰爭日誌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林則徐仕途中的禪佛活動】

  • 日期:1839年5月19日
  • 人物:林則徐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嘉慶十六年(1811)夏,林則徐會試及第,開始步入仕途。在七年的居京生涯中,林則徐是一個政治地位不高的小京官。他在北京的政治活動、從現有的文獻來看,所存甚少。這期間、林則徐對士大夫不求進取的精神狀態有深刻體會,認識到『京官中實在好學者,百不得一』和『交遊以少為妙『家庭開銷之大而鄭夫人又『婦病連綿』,次子次女連殤,林則徐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厭倦了應酬社交,將心思都放在了力學而潛修』方面。嘉慶十八年(1813),林則徐在抵達北京之後在琉璃街有了自己的家。當年冬至,便有在家中『佛前供湯丸』、『子刻在天地神前行香』、『神前、祖先前設供』、『神前供白果粥』等。在遊北京陶然亭時,他曾作『似聞陶令開三徑來與彌陀共一龕』楹聯,表達自己也想效仿陶淵明,因不滿現實而去職歸隱的願望。其中『彌陀』即彌陀佛,大乘佛教的佛名,意為『無量光』、『無量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為佛教中淨土宗主要信仰對象。

需要指出的是,林則徐在出仕之初結識了龔自珍和魏源,並逐漸與他們成為良師益友。龔與魏都是與佛學結緣頗深的公羊派領袖。在佛學方面,龔自珍自稱『佛弟子』,還曾受過菩薩戒,『佛名曰鄔波索迦』;而魏源『晚受菩薩戒,易名承貫,著《無量壽經》會譯等書』。在長期的交往中,林則徐不僅深受龔自珍、魏源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互相交流禪理也使林則徐對佛教的信仰進一步得到深化。

從道光初年開始,林則徐開始擔任外官。他為民辦實事,盡最大可能解決漕運、鹽法、水利、農業等眾多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但他也發現作為地方官,有『極多難言之處』。林則徐一心為民辦實事,但官場的腐化風氣讓他也不盡如人意。因此,他甚至多次請辭省鄉,但終究沒有能告別官場,退隱家園。在其政治社會實踐中,林則徐堅持『民惟邦本』的指導思想,以慈悲為懷,為民請命,救苦救難。他曾多次領導治水工程,經常不避風雨,出人施工現場,穿著便服徒步於泥濘之中。在林則徐看來,最應該悲憫、救濟的是處於社會最基層的農民。他作為地方官,每逢出,是逢寺必拜,虔誠地『合十朝誦經』。每遇及災年,他一面不遺會力地望織賑災,積極興修水利、催耕課農、儲糧備荒,一面率屬進廟上香,拜洪祈求救災。此類記載初見于道光二年(1822),時林則徐奉命南下候補浙江道員,抵達嘉興時,『此地一月不雨,設壇祈禱,聞杭州城亦然,已迎天竺大士下山矣』。後林則徐進杭州城,即多次『詣吳山海會寺大士前禱雨』。

在蘇州任上,林則徐見光福寺被毀,便奏請朝廷重建光福寺。寺建成,林則徐親自題寫了匾額和楹聯。由於題文將直接面對世人、面對未來,林則徐對其立意、措辭進行了斟酌,表達了自己對菩薩的感恩和對觀音法門真諦的參悟。匾曰:『惠庇民天』;楹聯曰:『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日暘而暘,祝率土豐穰,長使眾生蒙樂利諸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抵憑片念起修行』其中用了『福田』、『覺岸』、『普門』等佛語,指佛法無邊,可使人得到無上解脫;積善行可得福報,尤如播種田地,秋獲其實。後林則徐多次來光福寺或迎光福寺觀音大士祈求降雨,頗能反映出林則徐慈悲濟世的佛化兒襟。道光十五年(1835),蘇州大旱六月初四日(6月29日),林則徐『委吳縣往光福迎請大士』。次日『申刻:吳縣湯令請大士至胥門』,林則徐『率屬往迎,遂至元妙觀安神行香』。從六月初六至間六月二十四(7月1日至8月18民),林則徐先後三十六次率屬到元妙觀大士神前步禱、上香、祈雨,其中,兩次『於大士前恭進疏文』,發出『官不足憫而民可憫,民即不盡可憫而農民可憫,而農民之勤者尤可憫。……伏乞明神大奮法力,迅回狂飆,宏沛愷澤,蘇此億萬民命』的祈求。閏六月二十六日(8月19日),終於天降大雨。但是,七月初二(8月25日),『晝夜大雨如注,將及一尺,四鼓後東北暴風大起,屋宇林木無不震撼』,次日,『西風猛厲,終日不已,雨亦斷續淋漓,河水驟長數寸,聞城內外房屋吹倒者甚多』。於是,林則徐又到元妙觀大士神前行香、謝雨、求晴。直到七月初六(8月29日),『晴。辰刻跪送大士還光福』。道光十六年(1836),林則徐作《齊梅麓彥槐〈送古佛入焦山圖卷〉》,讚頌光福寺銅觀音的靈驗,邀請齊梅麓前來瞻仰:『金人入夢始有佛,六代造像何紛紛;唐初采經及西竺,供養功德宜精勤……銅觀音像光福村,在宋出土祈祀殷。雨暘征應紀前志,年久廟圮叢棘榛。前年去年兩禱旱,楊枝滴水蘇吾民。人無饑寒聖人悅,親灑寶翰題璘。君如來遊太湖鸚,請依蘭若瞻慈雲。更將貞白摩崖手,一寫裴休贊佛文。』林則徐這首詩,實際上也是一篇全面宣傳佛教、弘揚佛法的贊佛文,既闡述了佛教傳人中國的經過,又讚揚了那位『種善多善根』的齊君,感應佛祖,出現佛光。他還建議齊君遊太湖時去朝拜那尊『楊枝滴水蘇吾民』的光福寺銅觀音。

當然,林則徐在政事之餘,嘗與友人一同游名山拜叢林。道光十四年(1834),林則徐多次到江寧赴妙相庵、登清涼山河涼寺和南門報恩塔。兩年後又與陶澍偕遊定慧寺,他漫遊其中,與古寺寶刹中的高僧名師接觸交談,並留下了許多己唱應和之作和談佛詩文。林則徐在莊嚴肅穆中參透出佛家文化的神奇高深後寬宏博太,令他浮想聯翩、流連忘返,從而派發了更大的佛教熱忱……

在林則徐晚年政治生涯中,因宦海浮沉多年,加之患難與共、相依為命的鄭夫人于幾年前病逝于昆明,他本人又年邁多病,萌發了看破紅塵,歸隱寺院的意向。道光帝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秋恩准他回籍調理。林則徐在離滇前有《袁午橋禮部甲三聞餘乞疾寄贈,依韻答之》七律三首,其中一首云:『身似閑僧退院初,維摩丈室暗踟躕。養病只合頹然臥,懷舊真慚跡也疏。但得支公憐病鶴,肯同趙壹賦枯魚。願君早擁南天節,或許相逢退食餘。』林則徐在書齋中供佛或掛有菩薩畫像,並將之稱為『維摩丈室』,他把自己比為『退院』(即卸去方丈等領導職務)初期的『閑僧』來表明心跡:只要有某位高僧大德發慈悲心,憐其病衰,願意引渡,他寧可追隨遁入空門,也決不肯再像趙壹、下彬那樣熱衷仕途了。」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知史討論的資料來源:鴉片戰爭博物館官網學術欄目《明清海防研究》第四輯:《略論林則徐的佛教信仰與仕途生涯》,作者:周金鳳。)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香港 #澳門 #佛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