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
收割穀物最常用的工具就是鐮刀,全世界的鐮刀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形似一彎新月。鐮刀是個後起的名字,「刈」是早期的通稱,「鐮」是方言詞,《方言·五》「刈鉤,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鉊,或謂之鐹,自關而西謂之鉤,或謂之鐮,或謂之鍥。」顯然,刈就是鐮刀。鐮刀的歷史很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已經磨制石鐮用以割禾割草。
中國古代最早稱鐮刀為銍艾,艾又寫作刈,表示割草;銍,則是割草時發出的聲音。根據考古發現,鐮主要有兩類:一為可以安裝木柄的長柄鐮,其作用是割除穀物禾稈;另一類是長方形和半月形的有孔石刀和蚌刀,其作用是收取穀物的禾穗,使用時用繩索過孔把石刀綁在手指上,以免掐穗時石刀脫落,這種石刀也就是後來的「銍」,《說文》「銍,獲禾短鐮也」。「銍」作為一種掐禾穗的短鐮,較為輕便,因此,帝王在做象徵性收割時就使用銍。雖然艾銍有長短和收割方式之別,實際上它們都是鐮刀。
鐮刀一般都是單手握著使用,但宋元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帶輪的鐮刀,用雙手推著使用,稱為推鐮。這種推鐮對於收割落粒性很強的蕎麥等作物,非常適合。是中國農業史上最早的收割機械。
脫粒
把禾穗運回後,先把它們曬乾,然後進行脫粒。最原始的脫粒工具是木棒。「剺」的甲骨文作嚎,李孝定說該字形像一手持麥攴擊而取之之形,乃獲麥之象形字。攴擊所以脫粒,故引申為「坼」。陳初生說「象以手持杖打麥,或一手持麥一手持杖打麥之形」。這種木棒逐漸演化為穀物脫粒專用的連枷。《說文》「柫,擊禾連枷也」。《釋名》曰「枷,加也,加杖於柄頭,以撾穗而出其穀也。或曰羅枷,三杖而用之也」。此外,脫粒工具還有石滾子,又稱「碌碡」,從其字形可以看出,碌碡是由石制的。其用法是將禾穗鋪於平場上,用碌碡在上面來回碾軋,使禾粒脫離其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