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服飾主要是沿襲了戰國的形制,樣式比較簡單。縱觀秦朝,自始至終都充斥著一股嚴酷、硬朗的肅殺之風。受其影響,秦朝的服飾冷峻而嚴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建立了大陸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後,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崇信「五德終始」說,自認以水德得天下,崇尚黑色。秦始皇本人廢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時只著「袀玄」--一種祭祀禮服,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大禮服。嬪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個人喜好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
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是繼深衣之後出現的一種長衣,始見於戰國。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腰佩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用於記事)。百姓、勞力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窄袖長衫。
博士、儒生是秦代十分重要的階層,他們的服飾表現出獨特的一面,既拘泥於古代,又有所變革。他們穿著的衣服和當時流行的服飾雖然款式有所不同,但質料卻是一樣的。博士、儒生們衣著很樸素,通常是冬天穿縕袍,夏天穿褐衣,即便是居於朝中的,衣著也是一般,基本都夠不上華麗。
農民的服裝主要是由粗麻、葛等製作的褐衣、縕袍、衫、襦等構成。
奴隸和刑徒最明顯的標誌是紅色,是史書上所說的「赭衣徒」。這些人都不得戴冠飾,只允許戴粗麻制成的紅色氈巾。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秦朝服飾的亮點是當時的軍服。有關這一點,通過秦始皇的兵馬俑可窺一斑。隨葬俑大概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後,為了標榜自己的戰功,生前就開始籌劃製造大規模的隨葬兵馬俑。1974年開始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位於驪山北麓。陶俑或神態肅穆,巍然而立,或凝神沉思,堅毅威武。他們的戰袍都是用布帛、皮革、金屬等縫制到一起的,鞋子都是針腳細密的布底鞋。
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2號坑出土的下級俑復原繪制的這件鎧甲,其形制較特殊,只有胸腹部有甲片,甲片周圍有一寬邊,肩部與背部均無甲片。
秦朝的高級將軍,身穿雙重長襦,下著長褲,外披彩色的鎧甲。這些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都沒有甲片,而是繪有幾何形彩色花紋,好像是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但也有可能是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的。中級軍官有兩種服裝,一種是長襦,外面披著彩色花邊的前胸甲,脛上裹著護腿;另一種是高領的褶服,外披帶彩色花邊的齊邊甲,脛繞綁護腿。下級軍吏則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腿札行滕或護腿,也有少數下級軍吏不穿鎧甲,屬於輕裝。
秦時士兵按兵種可分為:輕裝步兵、重裝步兵、騎兵、戰車禦手等。輕裝步兵,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脛紮裹腿,手中拿著兵器。重裝步兵俑要麼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要麼發髻或頭盔上有所區別。騎兵穿便於活動的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戰車禦手有兩種穿著,一種是長襦,外披無肩無臂的鎧甲;另一種是經過特別加工的甲衣,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連,對身體防護極為嚴密。
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即普通戰士的裝束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公分,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秦代的甲衣色彩極為艷麗,光戰袍就有朱紅、玫紅、粉紅紫紅、石綠、寶藍幾種,而軟領的色彩更是絢爛,包括石綠、紫色、朱紅、粉色、寶藍、玫紅、粉白等好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