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都沒有法定的國歌。雖然有曾紀澤編制的《華祝歌》、李鴻章編制的《李中堂歌》、《頌龍旗》輪流作為代國歌。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外國使節來到中國,需要國歌的場合越來越多,清政府也開始重視國歌的問題。
1911年,禮部參議曹廣權上疏建議編制國樂,認為各國都有國歌,大凡重要場合都需要國歌,要是中國沒有國歌會有失體面。清政府也見到問題所在,於是下令禮部,連同軍諮處、陸軍部、海軍部,共同商議國歌編制方案。同時要求在外的使節提供不同國家的國歌,以作參考。
溥侗
典禮院隨即開始了國樂的制定工作,首先是國歌的曲調,禮部找到了皇室成員、精通曲藝、溥儀的族兄——溥侗作曲。溥侗是當時有名的曲藝專家,精通昆劇京劇,笛子、二胡、琵琶等樂器無一不精,加上出身皇室,對皇室音樂十分通曉。於是溥侗參考了幾首康乾時期的皇室頌歌,並加以改編,譜成了國歌的音樂。
嚴復
但是國歌的歌詞應當找誰寫呢?禮部找到當時著名翻譯家嚴復,請他參照各國國歌歌詞,譜寫國歌歌詞。嚴復於是作了以下的歌詞: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清時幸遭
真熙皞,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歌詞的難度確實非一般,當中有不少詞都頗為困難。但是其意境甚佳,又句句押韻,禮部於是採納了這首歌詞,並呈上作為國歌歌詞。1911年10月4日,朝廷正式將典禮院選定的《鞏金甌》定為國樂,並頒下聖旨要求全國遵行。這成為了中國第一首法定國歌。
但諷刺的是,六天之後就爆發了武昌起義。革命的浪潮馬上席捲全國,這首國歌自然就沒人理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