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時候,需要看醫生,古人生病也需要看大夫,但稱醫生為大夫其實是在宋代才出現的。古代,在朝廷工作的醫生起初尊稱為醫官,而大夫最初是職級。及至唐代,醫官的職位仍未達到大夫一級。自宋代起,醫官最高級別的官職才是大夫。其後,以大夫稱呼醫生的叫法通行北方。
在朝廷工作的大夫,可透過他的官服分辨,那民間的大夫又有什麼特徵?古代行醫者普遍都會隨身攜帶三種物件,分別是扁鵲針、葫蘆和虎撐。
扁鵲針是由喜鵲鳥和針組合而成的。為什麼雀鳥會與大夫拉上關係?原來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他的針灸醫術十分高明。後來,他的門生用扁鵲作為圖騰,四處行醫。此後,扁鵲針便流傳開去,懂得針灸的大夫都會攜帶扁鵲針。
至於葫蘆,古諺語「不知葫蘆裡賣甚麼藥?」,正是表示葫蘆在古時候是用來裝藥的。葫蘆因為輕便,而且容量頗大,所以行醫者便用來裝藥,當作「藥箱」。
最後虎撐是行醫者招徠客人的必備物件。虎撐是用銅或鐵做成的金屬圈,中空,內置鐵丸。它搖動時會發出響聲,可引起病家注意,看病的人知道大夫來了便可請他進家看病。因此虎撐是民間大夫的標誌物之一。而百姓想知道大夫的醫術,亦可留意虎撐。大夫搖動虎撐時,放在胸前,表示醫術一般;放在肩位,表示醫術較好;高舉過頭,表示醫術高超。
即使古時候沒有牌照,看到手執扁鵲針和葫蘆,手搖虎撐,走街串巷的人,百姓也知道他就是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