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東西大家都愛吃,但是古代人要吃上糖,當中可是困難重重。在自然界,很少食物能夠提供天然的,高濃度的甜味。就算是蜜蜂,一年也產出不了多少蜂蜜,如何人工提煉糖製品,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最早中國人是通過燒煮富含澱粉質的食物,來獲取糖。當時稱之為「飴」,其實就是類似今天麥芽糖這種食物。甘之如飴這個成語的來源,也顯示出古代人吃的糖是什麼。不過在糧食產量不多的古代,只有糧食豐收的年份才敢這麼做,所以在當時,一年當中能在過年吃上糖,算是十分幸福的。如果想吃到甜味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用甘蔗來榨汁,然後經過暴晒揮發掉水分。不過這種食物普通人就沒什麼機會吃到,因為當時甘蔗只有廣東廣西一帶才有,這種甘蔗蜜是作為貢品呈給皇上吃的
故事的轉折點在於唐代,當時商人沿著絲綢之路往西走,他們得知遠方的身毒果有一種神秘的造糖法。同樣是利用甘蔗,但是他們造出的糖卻特別甜。沒錯,另一批的造糖高手就是印度人。甘蔗是一種溫熱帶農作物,在印度生長得很茂盛,所以是印度人很早發現利用甘蔗煉製蔗糖的做法。不論是波斯皇帝,或者是東征的十字軍,在嚐到印度蔗糖的味道後,都會深深地驚嘆。於是糖就成為了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品,從而讓中國人得知煉糖的方法。唐太宗特意派出使者前往印度,學習製糖的方法,還重金請來印度的師傅來叫中國人煉糖。
但是當時煉製出來的蔗糖還是產量很少,因為種植甘蔗會耗費土地中的養分,同一片的土地不能連續兩年中甘蔗。同時這種蔗糖的外觀也不好看,如何提升產量又煉製出更好看的糖呢?唐代不少工匠都在提升製糖工藝。先是四川遂寧的工匠發明出製作冰糖的方法,再是廣東一帶的工匠研究出利用黃泥水提煉白色砂糖的方式。知道宋代中國南方一帶已經成為重要的煉糖中心,並且能夠穩定地產出白砂糖。北宋王灼寫下了《糖霜谱》記錄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製糖工藝。
所以一直到了北宋,大家才能有穩定的砂糖供應。北宋的《東京夢華錄》當中出現了糖霜蜂兒、沙糖綠豆甘草涼水、香糖果子等一系列的民間小吃。終於,大家都有糖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