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是位於山東南部的一個縣級市,在古代被稱為魯縣,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國都。但曲阜之所以如此有名氣,是因為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曲阜古稱「少昊之墟」,因為據稱黃帝之子少昊就是在此出生。上古時黃帝和少昊都曾在這裡定都。待周武王創立周朝時,將開國功臣周公旦分封在此,封其為魯公,自此曲阜就成為了魯國的首都。歷經了八百七十三年未曾變都,是當時各個諸侯國中定都時間最長的城市。
曲阜古城的建設嚴格遵守了《周禮》的記載,東南西北四道城牆各開了三道城門,城門之間有大直路,正好將城市劃分成一個棋盤狀的佈局。宮殿坐北向南,出了宮殿左手邊設有設有宗廟區,按照祭祀的對象分為:祭祀周文王的周廟、祭周公旦的太廟,以及祭祀伯禽以下歷代魯國諸公的宗廟。右手邊設有祭壇,包括商代修建的亳社和周代修建的周社,兩社之間為朝廷大臣辦公區域。而宮殿區的北方是市集,整座城市的設計符合了《周禮》中「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規範。
而如今大家去到曲阜,除了參觀孔廟之外,還會被她的古城牆所吸引。在明朝正德八年,皇帝下令要興建一座新的城牆包圍孔廟,以保護孔廟的安全。歷時十年城牆方才建好。建成後,當時的山東巡撫胡纘宗題了「萬仞宮牆」四字,並刻成石額鑲嵌在官牆上,以表達人們對孔子的尊敬和讚揚。
為什麼會提這四個字呢?這位巡撫其實也是一位飽學之士。《論語·子張第十九》提到一個故事:
有一次叔孫,武叔在朝上當著眾大臣稱讚孔子的弟子子貢,覺得他比孔子的學問還要淵博。子貢聽到這個說法後,就感嘆道:「其實人的學問好比一道牆,我的這道牆還不及肩膀高,別人一眼就看到裡面有多少東西,覺得這屋裡好像十分華美。然而孔夫子的這道牆有好幾仞高,你只有找到門進去,才會知道裡面有多雄偉。」
於是後來人們就用「萬仞宮牆」形容孔子學問淵博,正好新修建的城牆也是十分雄偉,於是就提了這四個大字。後來乾隆曾去曲阜拜祭孔廟。他見到「萬仞宮牆」覺得十分有意境。於是就重新題寫了一次,現在在曲阜所見的「萬仞宮牆」四字,就是乾隆的墨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