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中國老百姓非常怕乾旱,尤其在近代人口迅速膨脹的壓力底下更是如此。一場大旱下來死了莊稼不說,有時候人也得跟著死一大片,於是禳除乾旱的信仰與儀式也發展得十分多元。而根據老祖宗的典籍,小老百姓普遍都相信:乾旱是旱神所造成的,這種神祇,被稱作「旱魃」。大部分時候,「旱魃」的形象都被想像得很醜,要不禿頭,要不就是眼睛長在頂上,總之是不大受人歡迎。而當人們實際碰到乾旱、急得像熱鍋螞蟻的時候,其中一種禳除旱災的辦法,自然就是去找到跟「旱魃」溝通的方法,叫祂不要再來搗亂。
問題是:誰知道「旱魃」在哪裡呢?這種神平常不會被擺在廟裡頭拜,也沒有成立什麼人間辦事處或諮詢窗口。要找到這個壞蛋神,老百姓可得自己找門道──換句話說,也就是自行去尋找一個「旱魃降世」的合理表徵。
比方說吧,在明清時期的華北地區,有一種普遍的觀念就認為:只要在乾旱期間,有產婦生出了死胎或畸形兒,那麼這生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旱魃」。人既生了妖物,必然也跟「旱魃」有所聯繫,於是鄉民們便會把這可憐的婦人給抬到廣場上潑她冷水,問她何時要下雨。這種殘酷的民間習俗被叫作「澆旱魃」,你可以想像,一個產後身體虛弱的婦女,在大庭廣眾底下遭到鄉民公審的那種情狀,大概會比任何一部殭屍電影還來得恐怖許多。
找「旱魃」的另外一種流行辦法,就跟殭屍比較有關係了。簡單來說,只要遇上乾旱,許多地方(很自然的,這類風俗更常見於氣候較為乾燥的中國北部地區)的老百姓便會開始觀察別人家的祖墳,有沒有一些奇怪的徵兆。不管是墳頭有點溼溼的,土壤的顏色看來頗為滋潤,或者是新墳現出了裂縫,都可以看做是「旱魃」在墳裡作祟的徵兆。康熙年間河北的一個地方知縣甚至說到:有些鄉民會在乾旱的時節裡呼朋引伴,到墳場去蹲著。要是哪個墳上「微聞噫息」,有些奇怪的聲響,就說是「旱魃」在作怪。
總而言之,只要現出那麼一點「旱魃」的徵兆,求雨心切的鄉民很容易就會被旁人給鼓動,集合起來挖人家的墳。而如果真的從墳裡起出了一具死而不腐的殭屍,那這個屍體更跑不掉是「旱魃」了──其實,在久旱不雨的乾燥氣候環境裡頭,屍體的腐化速度本來也會跟著減緩。把乾旱造成的殭屍,指為造成乾旱的元凶,這顯然是一件因果關係倒錯的事情。不過鄉里百姓的見識本就有限,為了趕快祈求老天下雨,也管不到這份上來。人家說是「旱魃」,那就是「旱魃」,咱先把這殭屍給處分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