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位名人提出「君子遠庖廚」的觀點,總覺得說這話的人很偽善,或者說很懶,屠畜摘菜、煎炒烹炸的過程,是不想親歷親見、親自動手的,端上桌來的五珍八味,只須舉著品賞,以至津津有味,讚不絕口,只想享受饕餮的口福,這種人如何稱得上君子呢?
中國自古有不少文人雅士是既富於才學,也很樂於親近庖廚的,很多美食通過他們而流傳於世成為佳話,同時也有許多菜名也因人而一齊留傳下來!
相傳詩仙李白幼年時曾住在四川,最喜歡當地的名菜--悶蒸鴨子。天寶元年,李白進京供奉翰林時便以「悶蒸鴨子」為藍本,用三七、枸杞、百年陳釀花雕等作為調料,蒸了隻又香又嫩的肥鴨獻給唐玄宗。唐玄宗食後讚不絕口:「此菜世上少有,可稱為『太白鴨』」。
在古代文人中最精於美食的自然要數大文豪蘇東坡了。他自稱「老饕」,不僅善於品味,更重要的是,他能親自下廚,烹調出自成特色的佳餚。他親自創造燒製了名菜一一後人稱做「東坡肉」的絕品。蘇東坡在其《食豬肉詩》中介紹了其製作的秘訣:「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此菜味道鮮美、酥潤不膩,後來就成了中外聞名的一道名菜。蘇東坡會做的菜很多。他燒的魚羹客人嘗了稱讚不已。他烹調素食也很有技巧,曾用萊菔、白米為糝做過「玉糝羹」,其味之佳可與西天的醍醐媲美。他還用山芋做過「山芋羹」,據說是色香味皆為奇絕的少有佳品。正因為蘇東坡與飲食有如此的緣分,所以相傳與他有直接關係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芹菜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
陸遊是一位不亞於蘇東坡的業餘烹飪大師。陸游的烹飪技藝很高,常常親自下廚掌勺,一次,他從自家園中取材,用竹筍、蕨菜和野雞等用料,烹製出一桌豐盛的佳宴,吃得賓客們捫腹便便,讚歎不已。他對自己做的蔥油麵也很自負,認為其味絕美可與神仙享用的蘇陀(油酥)媲美。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自己做甜羹的方法:以菘菜、山藥、芋、萊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江浙一帶居民爭相仿效。陸遊晚年自己在園中種菜。在詩中經常提到自己愛吃的蔬菜。如「松芥可葅芹可羹」說的是大白菜、芥菜可以製成酸菜,芹菜則能做羹。還有「黃耳蕈生齋缽富,白頭韭出客盤新。」,那是認為蕈和韭都是蔬菜中的佳品。最為陸遊所欣賞的則是遍地生長的薺菜。並且他還掌握了一套做薺菜的手藝,自稱「採擷無闕日,烹飪有秘方。」
清初的李漁是真正體會到廚藝快樂的人。他自稱湖上笠翁,多才多藝,是一位很懂得生活藝術的人。李漁築小園、飲清酒、寫詩做菜,閑雲野鶴。李漁曾經把一種叫做蕈的香菌與純菜、蟹黃和魚肋拌在一起做成羹,美其名曰:四美羹。此羹不僅味道鮮美,從配色角度來看,紫、綠、黃、白相配,也極悅目。他的朋友吃過此羹後連贊:「今而後無下箸處矣。」他那本流傳後世堪稱精緻生活教科書的《閒情偶記》,其中相當的篇幅就是他做菜的經驗之談和品評之語。
清代大才子袁枚好吃,但也懂得做,是一位烹飪專家。曾著有《隨園食單》一書,是中國飲饌食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詳細記述了自中國十八世紀中葉上溯到十四世紀的三百二十六種菜肴飯點,大至山珍海味,小至一粥一飯,無所不包。味兼南北,美饌俱陳,為中國的飲食史保存了不少寶貴的史料。書中所列菜式做法非親力親為者不能曲盡其妙,絕不是文人的紙上談兵。
真正的君子們是不滿足烹飪作品的味覺享受,而要追索作品的歷史淵源、社會影響乃至美的意蘊。只有通過近庖廚的實踐,來求得味外味的滿足。許多高才秀質之士都以製作美食、品嘗美味為樂事。他們將自己無限才情和萬端韻致都熔鑄進了烹飪飲食活動中。烹飪飲食的全過程都講究閒情逸致,寄寓著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