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3.29 中西旅遊的差異|遊必有方

23.29 中西旅遊的差異|遊必有方

 

(一)在旅遊觀上

 

在歐洲國家,人們一旦手上有了足夠的錢,就會毫不猶豫地出門旅遊或度假。不少人認為,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至於工作,那只不過是度假的準備階段。在中國,由於經濟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一般認為旅遊消費不是日常生活中一項必要支出,而是生活之外的一項奢侈的享受,而長期享受不工作,人們會有很強的罪惡感。歐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沒有關系。中國人旅遊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機一定帶著,和單位隨時保持聯系,有的還帶著筆記本,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是上網了解一下國內外最新動態。中國遊客的一個特點,就是安排的景點越多越好。去的景點越多越是覺得你這個導遊好,來不及看沒關係,只要到那裏拍上一張照片就心滿意足了,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旅遊觀導致人們認為每年都去同樣的地方旅遊是件很傻的事;而歐洲遊客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收獲,他們甚至會選擇每年去同一個小鎮,住同一家旅店,租海灘上同樣的椅子。由此可見,西方遊客的重遊率比中國遊客要高。

 

 

(二)在旅遊行為上

 

西方人崇尚對外探索,喜歡探險旅遊,性格外向,舉止和生活方式上喜歡表現自我,所以他們喜歡自己決定行程和路線,討厭別人的操作和安排,他們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難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出遊方式多是自助遊,團體包價遊所佔的比重較小。而中國人提倡適度旅遊,反對過於張揚和冒險,對於故土有一種執著的認同感,不易融入異鄉社會,在穿著、舉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體」的準則,出遊方式是以團體包價為主。西方人與中國人的旅遊差異,還體現在對標誌性景點的態度。去紐約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蘭不看大風車,對於中國人來說等於沒到過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對此卻並不看重。大多數老外出門都要帶一本厚厚的旅遊介紹書籍。相比之下,大多數中國人旅遊喜歡蜻蜓點水,而且「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定點尿尿,舉旗報到」。說到旅遊過程中的拍照,也最能體現中西旅遊者的差異。中國旅遊者喜歡把自己和景物合照,以示自己曾經去過某地方,多少有點炫耀的成分,如果沒有把自己拍進去就會感覺是種浪費,所以在絕大多數旅遊者家中的影集裏,都有這種到此一遊的照片(也有人說這是一種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而西方旅遊者在旅遊的過程中什麼都拍,照片上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自己。

 

 

(三)在旅遊目的地選擇上

 

由於中國人和西方人思維方式以及對待外界事物態度的區別,使他們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也有著一定的傾向性,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旅遊文化的特殊之處。在中國,人們由於旅遊觀的保守使人們最早的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特別是自己國家的領土範圍內,而且即使出海,也是沿著海岸線航行,以便可以隨時靠岸登上陸地。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形態的變化,中國人旅遊目的地的選擇雖然有變化,但是仍然集中在與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國家和地區,在旅途中更多尋求的是文化的共同性。西方人由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不滿足於自己國土的狹小範圍,所以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借助於海洋旅行了解世界,獲取知識。而且頻繁的航海旅遊和求知旅行等活動也鍛煉了他們冒險、勇進、向外探求的旅遊性格,旅遊起點很高。從古至今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就特別具有挑戰性,往往首選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和國家,可以說為了探索其他地區和國家與自己的差異性,他們是樂此不疲的。在遊覽過程中,中國旅遊者喜歡遊覽的地點和內容是大城市和著名景點,包括城市觀光、國家公園、人造景觀和主題公園等,而西方旅遊者更願意去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城鎮,喜歡具有參與性活動和生態旅遊的項目。

 

 

(四)從旅遊審美上

 

1.中國人特別關注山水景觀所附載的人文美;而西方則關注山水景觀本身的自然美

 

中國有句古話:「文因景成,景借文傳」。可以說,在我們國家,大多數有名的山水景觀都是因為有名人賢士與之發生關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稱頌。如江南三大名樓,莫不如此。岳陽樓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陽樓記》。唐代詩人崔灝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成為千古絕唱,也使黃鶴樓名聲大噪。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揚四海。

 

中國古代有一種「比德說」,其核心理念就是認為山水具有人一樣的美德,因此在欣賞山水時,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發現可貴的「德」,將人類的美好品德賦予特定的自然對象,從而在物我交融中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啟迪人道德的完善。而西方沒有這些影響,又加上文藝複興運動及蓬勃而起的工業革命使自然界作為獨立的審美客體出現。

 

2.中國人的旅遊審美集中於抒情的印象重現;西方人的旅遊審美則集中於風景的對象描寫

 

中國「天人合一」,高揚人的主體精神。認為藝術不在模仿自然,而在表達受自然感動之「心」;不在再現外物,而在抒情言志。西方「天人分離」,把風景作為獨立的對象來研究,把審美客體放在首位。西方傳統文化以天人相分、主客二分為根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人作為認識和實踐主體,處在自然、世界之外、之對面,觀察、思考、研究它,並進而改造、征服它。強調通過邏輯思維,借助光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成果對客體的外在形式進行精確地觀察把握。

 

3.中國人的風景審美其目的在於舒適精神、怡樂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於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間感的真實性;

 

中國人在旅遊審美中以「自適、暢神」為宗旨,體現出重視人性自由的審美情調。自適、暢神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觀照,是面對風景所產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種沉入竟境的心靈狀態。而西方,因為深受自古希臘以來的形式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十分看重物體的形式美。西方人認為「美」是一定數量關系的差異與統一所達到的和諧。

 

 

(五)在旅遊商品的選擇上

 

根據歷年入境遊客抽樣調查資料,西方遊客對中國民族風情和飲食烹調有濃厚興趣,表現在旅遊商品的選擇上,依其感興趣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服裝/絲綢、中成藥/保健品、食品/茶葉、酒類/香煙、瓷器/陶器、文物複製品/字畫、地毯/掛毯、首飾/珍珠、膠捲/電器、具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工藝品等10個大類。而中國遊客受「到此一遊」思想的影響,對具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工藝品及當地土特產品始終情有獨鍾。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