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3.03 遊行千里功與名——文人|遊必有方

23.03 遊行千里功與名——文人|遊必有方

 

古人長途旅行,基本都有明確的目的:絲路之旅,為的是通商貿易;鄭和七下西洋,為的是宣揚國威,促成朝貢;玄奘漫漫西遊,為的是求取佛經;道士雲遊,為的是修煉成仙……

 

不過,有人可能會反問:那一眾有著最浪漫之旅的唐朝詩人呢?「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這等仙人般的人物,總不會也因「功利」而遊吧?不好意思,還真是這樣。這「歸功於」隋唐開闢的一條新路,一條通往上層的科舉之路。

 

魏晉時期,想要當官,最重要的是有家庭背景,如果身為富二代,入仕騰達便理所當然,歷史的車輪行到隋唐,富於遠見的統治者大力去除前朝的弊病,強化庶族或者寒門中選拔人才。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科舉一躍而成通達仕途的途徑,如今日之高考。

 

貧寒的文人們從來沒有如此接近過仕途,接近過報國安邦的夢想。異常強烈的科舉入仕慾望被激發出來。有人形容,唐代「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致力於「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甚至出現了「老死文場者,亦無所恨」的現象。

 

唐代科舉要求考生須有全面的文化修養,尤其重視「詩筆」,列為必考項目。明末顧炎武曾說,「以詩、賦取者,謂之進士」。這一導向,掀起了唐代的詩詞熱潮。凡讀書人必要鑽研詩賦,學習賦詩。詩,一躍成為唐代文人的第二生命,一個詩意昂揚的朝代就此誕生。若說因科舉造就了唐詩,也不為過。

 

對詩的空前重視之外,唐代還保持著漢代以來的譽望風氣:主考官評定考生成績,不僅看臨場發揮,還要考慮考生平時的聲譽,如果得到當朝權貴與文壇巨子的賞識,得以推薦,也可能有機會入仕為官。這麼做的初衷,是為了避免以考試論英雄的偏頗,無意中卻促成了另一種風氣的盛行--文人的漫遊風。因為只有出遊,才有機會結識貴人。

 

詩,重性靈,尚個性,靈感本來就多與山川相連,而為了提高聲價威望,更要天下漫遊。五嶽名山、錢塘勝景、桂林山水……都成為文人的理想去處。他們踏勝訪跡,訪古問俗,得江山之助,激發靈感;更重要的是,漫遊中可以結交達人,顯示才華,受到舉薦。唐代的兩位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都曾經在萬里長行中展望過美好的未來。

 

李白最早漫遊時,投奔的是渝州(今重慶)刺吏李邕。當時,他以能文善書、愛養文士聞名,如信陵君再世。可是,李白慕名而去,李邕卻嫌其詩句--「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太過狂妄。之後,李白開始注重在漫遊中結交真正「識英雄」的人,比如杜甫、王昌齡、孟浩然、汪倫、吳筠等天下名士。

 

終於,42歲的時候,李白第二次去長安,結識了著名詩人賀知章,投謁已寫好的詩本。當賀知章讀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句子時,被其瑰麗的詩意與出塵的豐采折服,贊歎道:「子謫仙人也!」遂解下佩戴的金龜,換來美酒與李白共醉。賀知章看中李白的才華,向唐玄宗推薦,才有了李白供奉翰林、貴妃倒酒、力士脫靴等後來的故事。

 

李白的進階之路,並不是誰都能走通,比如孟浩然。

 

孟浩然乃漫遊的高手。從現存的詩文來看,他且行且游,漫遊于江南、湖南、江蘇、陝西、山東、湖北等地。身處江湖,孟浩然的心卻在仕途之中。有一次,王維邀請孟浩然前去做客,孰料座間唐玄宗忽然駕到,驚得浩然兄趕快躲到了床底下。王維十分夠朋友,趁機推薦大才子。李隆基十分高興,看到稍顯狼狽的孟浩然,非但沒有怒容,還向他索詩。也許情緒過於忐忑,孟浩然不及思索,便念了一首詩,其中一句道:「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高局萬萬人之上,如何受得「不才明主棄」的指責,怫然曰:「朕不曾棄人,自是卿不長進。奈何有此作!」估計當時孟夫子腸子都悔青了。自此,他被放歸南山,終身再沒有機會仕進。如今,稚口小童也會朗朗背誦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可又有幾人能了解詩人心底的失落?

 

盛世氣象,不堵有才華者的晉升之路。從太宗、高宗到玄宗,唐代先後滅東突厥、薛延陀、西突厥、高麗等,并設立六個都護府,負責防衛之責。都護府常招募僚屬,協助處理文書、印信、獄訟等事務。唐玄宗極重武功,入幕從軍要比別的仕途升遷更快。為國立功的榮譽感與仕途晉升之路結合,眾多胸懷大志而科場失意,或是干謁不成的文人,便「揮鞭遂從戎」,轉身投向大漠邊塞之地。正如宋代洪邁在筆記中寫的:「唐世士人初等科或未仕者,多以從諸藩府辟署為重。」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雄渾奇巍的邊塞,浩瀚的大漠,入雲的冰崖,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成為唐代獨樹一幟的旅行「聖地」和邊塞詩的源泉。詩人岑參曾經在西北塞外生活6年,充分體現了「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的大漠景色。我們熟悉的許多大詩人,如陳子昂、楊炯、王維、高適、王昌齡、王之渙、杜甫、李賀、元稹、白居易,包括李白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兵刀弓馬的征戰生涯,及其結晶--邊塞詩。

 

獵獵西風,鼓蕩著詩人們的才思,而在另一個遠方,一群人則將仕進的心寄託在「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的終南山上。

 

終南山,為秦嶺主峰之一,位於長安近郊。它與李唐王朝的關係始自隋末:李淵父子為了獲得輿論支持,稱自己為老子李耳的後人,并宣稱老君將降臨終南山。樓觀道士歧暉也發表語言:「天道將改,……將有老君子孫治世。」果然,不久之後李氏父子即順利得到天下,將老子奉為「大聖祖」,尊道教為國教。終南山的地位也隨之一路走高,不僅是國家祈雨禱雪的祭祀場所,也是帝王避暑禦寒的仙境。此山還有一點最是有名:「終南捷徑」。

 

話說唐代的盧藏用中了進士,卻沒有分到官職,於是就跑進終南山隱居起來。此行別有用意,他是想節隱士之名博得美譽。唐代的終南山,多道士,多隱者,而朝廷為了籠絡散逸的名士,也制定了禮遇隱者、授予官職的優惠政策。沒過多久,盧藏用就被朝廷以「高士」征召入仕,授官左拾遺。一次,他送司馬承禎回山時,指著終南山,得意洋洋地說:「此中大有嘉處。」司馬承禎也是著名隱士,並且剛剛拒絕了朝廷的征召。他不露聲色,徐徐說:「以仆視之,仕官之捷徑耳。」說得盧藏用滿臉羞愧,「終南捷徑」因此成名。

 

終南山到底有多火?有人統計過,僅《全唐詩》中吟詠它的詩作就多達600余首。詩人裴迪、王維等都曾經隱居終南山。詩仙李白,也仰慕過終南山的捷徑效應。30歲的李白第一次去長安,就直奔終南山。除了欣賞蒼翠山景,他還想等來山上的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年紀輕輕就入終南山做了道士。因為很得哥哥的寵愛,玉真公主在各地名山都擁有道觀,對朝廷的影響力不可小視。可惜,李白去的時候,玉真公主正好雲遊在外,並未相遇。否則,李白的仕途生涯也許就是另一番情形了。

 

旅行,「登龍門」,貌似完全不沾邊的兩件事,在盛世大唐奇妙地統一起來,如同一條大道,直通向文人漫遊情結的最深處。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