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人們常說死後去黃泉,黃泉到底在哪裡?

人們常說死後去黃泉,黃泉到底在哪裡?

黃泉是古人對於死後處所的稱呼。這一詞語較早見於《左傳》,鄭莊公幽禁母親姜氏之後,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但是文中的黃泉並非專指死者棲居地,還不能確定它與後來的「黃泉」是否同義。先秦典籍中,黃泉往往是作為地下極深處的意思出現的。用黃泉比喻地下,源於古人的經驗總結。「泉」字形似水流成川形,水源因地而出,掘土即得清水,古人自然以為深土之中藏有泉水。而泉水出於地,混雜泥漿,又加上古人以為「天玄地黃」,故稱黃泉。  

地層幽邃,深度難測,黃泉被視作地層深處。華夏民族最主要的埋葬方式為土葬,將逝者遺骸埋入地穴。先民依據土葬殯儀,認為人死之後軀體與魂魄皆歸於地下,故深處地下的黃泉便有了與墓穴重合的機緣,古人遂以黃泉代指葬所,認為人死後將歸黃泉。  

《戰國策》中江乙勸說安陵君時就說:「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這種用法到漢代之後,普遍為世人接受。馬王堆出土帛畫所繪就的空間世界裡,最下層的世界即為水域,可能含有黃泉的意思。在其後典籍中,反復出現了黃泉意象。黃泉觀念中又夾雜著死者魂靈不死的理念,原先埋葬遺骸的黃泉之地也便成為逝者魂靈棲居的場所。這在漢代之後的典籍中日益增多。以黃泉為輻射,產生出泉下、九泉等詞語。黃泉由單指地下到比附葬所,再至演變成為死者的居住空間,此中包含著靈魂觀念的深化與普及。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