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知府是怎麼來的?

知府是怎麼來的?

知府是古代地方政權中府一級的長官,掌握著本府的行政大權。府是從唐代開始劃分的,唐代對前代的行政區劃重做設定,改郡為州,還設立了一些府,並在邊疆地帶設置都護府。唐代的京、都皆稱為府,如將唐王朝首都稱為京兆府,東都洛陽稱為洛陽府。到了唐末,全國已經設置了十個府,當時府的行政長官叫做府尹,還沒有被稱作知府。  

州與府的名稱雖然不一,但其職權卻逐漸出現了混同的趨勢。北宋初期,為了杜絕前代藩鎮作亂的弊端,宋太祖廢除各州節度使,另派文官執掌原先各州的地方政權,才開始使用了知府的名稱。知府是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也稱為太守、太尊、府尊。知府一職身兼大任、手握重權,如果善用其權肯定會大有作為。像蘇軾在任杭州知府時,體恤民情,政績顯赫,深得百姓敬仰。現在西湖還有蘇堤景點,據說是他率領百姓疏浚西湖時,用多出的泥土堆砌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他的業績,遂稱作蘇堤。  

明代之後,知府成了正式的官稱。知府的下屬還有通割、推官等,共同協助知府管理事務。各地知府歷來只能由一人擔任,可在特殊時候還有好幾個人同時擔任呢。明代時,燕王朱棣於北方起兵一路殺到南京,奪取了自己侄兒的皇權。即位後的朱棣,讓歸降自己的三位官員與當時任揚州知府的譚友德一同處理府事,揚州一時遂有了四知府。  

知府職位一直被明清沿用,直到清代滅亡才取締,這一稱呼現在已經濃縮為一個文化符號,只出現在小說、影視作品之中。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