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每個朝代都有宰相嗎?

每個朝代都有宰相嗎?

宰相是古代最髙的官職之一,也是封建社會中文人們最渴望得到的官職。   古代文人在文學作品中反復表達對那些賢明宰相的敬仰,期望自己也能有機會拜為宰相,輔佐君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以東晉宰相謝安自比,作詩云:「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宰相只是一個泛稱,是指輔助君王處理政務的最髙官員。   所謂宰,就是主宰之意,相是輔助之意。宰相又常稱為「相國」、「相邦」、「丞相」,早在夏商之時便已經有此官職了。商朝的伊尹就曾輔佐商湯治理天下。商周時代的太宰、尹、太師等官職,起著輔佐天子管理國家的作用,被後人籠統稱為宰相。如姜子牙就曾任過太師,幫助周文王管理政事。   春秋之後,有了「相」的名稱,齊景公設左、右相,以後其他諸侯國也有設置。這一官職在歷代的名稱並不相同,先後出現過丞相、相國、大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參知政事、內閣大學士等多種官名。   儘管名稱不一,其實職位是比較相近的,如唐代的「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可以稱為宰相。到了明代,中央政府髙度集權,宰相的職務才被廢除,由皇帝親自處理國政。雖然明代大學士也有輔助君王的職能,但已經沒有了正式的宰相名份。  


  古代的宰相位髙權重,居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正如詩句所說「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歷史上常有宰相挾制天子、篡奪政權的現象,比如曹操就曾「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了制衡宰相權利,歷代的皇帝經常同時分封幾位宰相,相互牽制,藉以避免出現宰相大權獨攬的現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