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朝廷上官員所持的那塊長方形的板子是什麼?

古代朝廷上官員所持的那塊長方形的板子是什麼?

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所持的那塊狹長的板子叫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發明紙張之前,人們習慣把文字記錄在狹長的竹片和木片上,這些竹片和木片被稱為簡牘,隨身攜帶的簡牘稱為笏。  


  笏是古代文武大臣上朝時的必備禮器,它用於記錄大臣上奏的提綱和君王的指示。朝廷之上,一言一行,必須中規中矩,不能有絲毫隨意,因此大臣們事先把發言提綱寫在笏上,君王的指示也如實記錄在笏上,以免發生疏漏。   笏也能提醒文武大臣對待國家大事必須恭敬謹慎,絕對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大意。  


  根據《史記》記載,夏朝的時候已經開始用笏記事,周朝的時候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關於笏的尺寸,最早見於《禮記》的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古代的度量衡和今天不同,因此《禮記》中所說的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後來,不同的朝代,笏的尺寸又略有不同。  


  由於身份不同,所持的笏的質地也有明顯的區別。   笏的質地有玉、象牙、槐木和竹片之分,官員品級越高,所持努的質地就越貴重,如明代規定,一品到五品的官員使用象牙笏,六品到九品的官員使用槐木笏。   笏的器形設計也頗有講究,笏呈狹長形,略向持笏者一方彎曲,表示大臣向君王禮讓的意思。笏的四角略呈圓形,旨在提醒大臣處事要圓達,不可意氣用事。  


    明朝以前的各朝大臣上朝時都使用笏板,從清朝初年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