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是一種傳統的服飾,也叫做「坎肩」、「背心」等。在各民族服裝中,都流行著這種服飾。 這種服飾輕巧方便,套在外衣上可起到裝飾作用,它還有禦寒功效,所以成為人們喜愛的服飾。馬甲一般沒有袖子,而古人稱無袖衣為甲,再加上它適於騎馬穿著,所以才稱為馬甲。
作為一種服飾,馬甲的原型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的裲襠,這是由軍戎服裝中的裲襠甲發展而來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裲襠沒有衣袖,只有前後兩片衣襟,是當時很實用的服裝。這種服裝一直被後人沿用,不同時期還出現過各具特色的類似品。如隋朝的「半臂」,具有對襟、無領、無袖等特點。 明代流行的比甲也很接近現在的馬甲。比甲大約是元代產生的一種無領、無袖的對襟馬甲,到了明代頗為流行。還有一種服裝叫「罩甲」,其實形狀也和「比甲」等較為近似。
清代俞樾在《茶香室三鈔•罩甲》寫道:「國朝王應奎《柳南續筆》云:「今人稱外套曰罩甲。」‥‥‥按,今吳中猶有馬甲之稱,當即由罩甲而得。」所以「馬甲」是從這些服裝發展而來的。這種服飾到了清朝,大受青睞,清代的八旗子弟常將它直接套在長袍外邊。清代人就是在明代比甲的基礎上不斷變革,才形成了後來的馬甲。馬甲的種類繁多,有對襟、大襟、琵琶襟數種,它的用料做工也很講究。而在西方,也曾興起過馬甲,不過它和中國的馬甲不一樣。
在古代漢語詞彙中,「馬甲」還有另一種意思,即馬的護身甲——鎧甲。 鎧甲是一種戰馬防護裝具,披在戰馬身上,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現存最早的馬甲實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皮馬甲,它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包山一帶,除馬胄外,還有以大型皮甲片編綴而成的馬頸甲和馬身甲。十六國時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善的馬鎧,南北朝時它已經成為了騎兵的普遍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