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中國古代的官吏休假制度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的官吏休假制度是怎樣的?

漢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稱為「休沐」。官吏工作的時候要住在官衙,只有休沐那天才可以回家。有趣的是,在西漢的—段時間,郎官(皇帝侍從,承擔保衛、差遣、顧問等職,有議郎、侍郎、中郎、郎中等)的休假居然是可以買的,只要出錢給宮中添置財物或辦公用品,就可以出宮購物,變相休假。相反,要是沒錢就別想休假,就是病假也得用休沐日補償。五日一休制一直延續到隋代。中間偶有間斷,如南朝梁代,曾經十日一休。到了唐代,十日一休變成制度,稱旬假或旬休,也就是每月初十、二十及月底(小月二十九,大月三十)休息。

 

大概從南北朝開始,官吏工作日可以不在官衙居住,而是編組輪流值宿。以後歷代都是這樣。唐代的杜甫有一首叫《春宿左省》的詩,就是他任左拾遺時,在門下省(左省)值宿時寫的。考慮到這點,唐代官吏十天一休也就不算苛刻了。而且,唐代官吏還有很多節慶假期。放假最長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假七天,算是古代的法定「黃金周」;其他節慶則休息一、三、五天不等。有人統計,唐代官吏一年中這樣的假期有五十三天,此外還有特殊假期。如「探親假」:父母居住在三千里以外的,每隔三年有三十天的定省假;五百里以外的,每五年一次,十五天,這個天數是不包括路上時間在內的。兒女婚禮也會給九天假。如果父母去世,更是強迫「丁憂」,文官放假三年,武官放假一百天。

 

宋、元兩代也都實行旬休制度,節慶假日則慢慢「縮水」了。宋代節假日約為五十四天;元代的節假日則陡減到十六天。明清兩代沒有旬休制,節慶假日也萎縮得厲害:最初只有新年、冬至和皇帝生辰是法定節慶日;後來,中秋、端午兩節漸受重視,也有了假日。不過,明清兩代的官吏每年有長約一個月的新年假或寒假,這是別的朝代所沒有的。至於特殊假期方面,宋代基本繼承了唐代的舊制;但到了明清,則除了丁憂一項,幾乎全被砍了,如有特殊情況,則需要皇帝特批才能給假。雖然明清兩代的工作時間長,但卻不一定有工作效率。很多府、縣官員要日近中天才到衙門辦公,即便是在吏治嚴厲的清雍正朝也是中午才開始辦公的。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