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五行怎麼按「金木水火土」的順序排列?

五行怎麼按「金木水火土」的順序排列?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這一概念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基本成型,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別列入這五大範疇,並以此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

 

五行有著相生相剋的順序和關係。這與古人的生活經驗有關,例如木可生火(木生火)、火後有灰燼(火生土),礦石原料津自地下(土生金),金屬遇冷則有水露(金生水),水能滋長植物(水生木)以及水滅火,火冶金,金伐木,木犁破土,築土禦水等等,體現的正是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它們在性質上和功能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范》,反映了人們對事物多樣性的認識,是中國早期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萌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觀點,雜有綜合、結合的意思,反映出古人探求事物間相互關係的思想。春秋末年,晉史墨曾以「水勝火」來預斷戰爭的勝負,到戰國百家爭鳴時期,五行學說進一步體系化並廣泛流行。墨家學派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觀點,即五行之間的彼此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是有條件的。我們現在所說的五行,很大程度上是由陰陽學家鄒衍完成的。他提出了「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順序從始到終、終而復始地轉移運行。在運過程中,「遞興廢,勝者用事」。西漢董仲舒吸取陰陽家思想,明確提出「五行相生」的觀點。他們都以此論證天人感應目的論和歷史循環論。

 

五行順序按相克排列是「水火金木土」,按相生順序為「木火土金水」。而「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主要是民間流行的說法,大概是因為這樣的順序比較上口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