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文人為什麼把身上有蝨子視為風雅?

古代文人為什麼把身上有蝨子視為風雅?

古代文人身上的蝨子經常見,一方面同當時的衛生條件有關,但文人卻並不以此為恥,反而當作一種風雅的象徵。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情況主要是在魏晉時期比較流行,當時興起「服石」之風,即服「五石散」或「寒食散」,服後煩熱,於是經常猛澆冷水,卻容易暴斃。

 

士大夫於是到處「行散」亂竄或睡臥路旁,以顯示其高貴和闊綽。甚至沒落了的隱士已經無力服石時,也要硬裝出服過的樣子。

 

體熱加上不敢洗澡,很容易生蝨子。在隱士們看來,在濃鬱的體味裡不停有動物出入,更是回歸自然之相,蝨子儼然已經是風度和人生追求的證詞了。

 


 

宋代文人陳善,寫了一本筆記,上下各四卷,記載北宋時期的政治情況,這本筆記的上卷原名《窗間紀聞》,至南宋時定稿,改書名為《捫蝨新話》,可以說蝨子已經走進了文化中了。

 

據民間傳說,北宋的名臣王安石有一天上朝,有隻蝨子從他的衣領裡悄悄爬出,一路蜿蜒,攀上鬍鬚,王安石渾不自覺,神宗皇帝看到了,開心一笑。

 

下朝的時候,王安石問同僚王禹玉,皇上因何而笑。王禹玉據實相告,王安石趕快命人搜尋這只蝨子,準備將其一舉殲滅。王禹玉說:「此蝨屢遊相須,曾經御覽,未可殺也,或日放焉。」這也成了文人將蝨子當作風雅的典型事例了。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