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除了縣太爺外,還有什麼人可以使用驚堂木?

除了縣太爺外,還有什麼人可以使用驚堂木?

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縣太爺在審理案件時,手裡拿一塊小木板擊桌案,三班衙役大呼「威武」,氣勢嚇人,威嚴得不得了。這塊小木板通稱「驚堂木」。

 

那麼,驚堂木是怎麼來的?除了縣太爺之外,別人還可以使用嗎?

 


 

據考證,中國歷史上開始使用驚堂木的朝代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級官府都可以在開庭時使用驚堂木。

 

唐代之前,「驚堂木」並無圖案,只是為方便起見,將其頂面刻成弧形而已。唐太宗時期,開始有人為了美觀,在驚堂木上雕刻動物圖案,有龍、虎、獅等,不一而足。

 

武則天時,朝廷把驚堂木圖案規定為龍形,取龍乃皇權之象徵意。宋代為臥龍,張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龍形:明代龍形略有變化,嘴凸頭大,頸粗身肥,刻有五爪,且頭上有角。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又將驚堂木上的龍形統一修改,使之嘴縮身瘦,看起來就像一條小蛇。

 


 

驚堂木是統治權威的象徵,其選料極為講究,多以紅木中的黃花梨、酸枝木、雞翅木、紫檀等髙檔的木材製作,這些木材質地堅硬,紋理細膩,用以敲擊桌案時聲音響亮,其體積一般以手能握住為宜。

 


 

在古代,驚堂木並不限於法官使用,上迄皇帝下至藝人都有使用,身份不同,稱呼也不相同。

 

皇帝使用的驚堂木稱作「龍膽」,亦稱「震山河」,意思是皇帝一拍四海皆聞,以顯示至髙無上的權力;后妃使用的稱作「鳳翥」,也稱「鳳霞」;丞相使用的稱作「運籌」,亦稱「佐朝綱」,用以顯示身份;將帥使用的為「虎威」,還被稱為「驚虎膽」,用以震軍威;縣官使用的稱為「驚堂」或「驚堂木」;僧道使用的為「振垃」「戒規」「醒木」「驅邪」「含牌」,用以醒神;教書先生使用的稱為「醒誤」亦稱「呼尺」,用以維持課堂紀律;當鋪使用的稱作「喚作」;藥鋪、醫生使用的稱作「慎沉」「審慎」;客棧櫃房使用的叫做「鎮靜」;說書藝人使用的除了叫「醒木」外,還稱其為「過板石」「拎兒」,或叫「止語」,開講前一拍意在告訴聽眾注意,說書馬上開篇。

 

所以說,驚堂木這東西,並不是縣太爺的專利,很多人可以使用,但稱呼上則不盡相同了。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