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僅畫山之一角就呈風情萬千意境-馬遠 | 畫情詩意

僅畫山之一角就呈風情萬千意境-馬遠 | 畫情詩意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杭州)。他為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約1190-1224年)的畫院待詔。馬遠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一連五代都是畫院畫家。馬遠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山水畫家。他畫的內容形式極簡,意境卻極其豐富,很多畫面常常一般的尋常景像,為大部分畫家所忽視,他卻能畫出新意。他與歷史上其它山水畫家不同,馬遠的畫很少是全景構圖的。在構圖上,他善於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山之一角或半邊景物以表現廣大空間。人稱「馬一角」。他畫的是「殘山剩水」荒山禿林,卻美的不容忽視,讓人心醉。

 

《踏歌圖》是馬遠山水人物畫的代表作,是中國繪畫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踏歌」是中國南方鄉間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村民們辛苦耕耘一年,終於迎來了豐收,於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著節拍,邊歌邊舞,歡慶收獲並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好像過年過節一樣快樂熱鬧。

 

從表面上看,《踏歌圖》像是一幅表現自然山川風貌的山水畫,而實際是一幅描繪人間生活的風俗畫。作者馬遠在圖中安排了不多的幾個點景人物,使畫中的主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畫家並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鄉民形象:一個中年村民,因為高興多喝了幾碗酒,步履蹣跚,搖搖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個盛酒的葫蘆卻沒有忘記,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個白胡子老漢,同樣也喝了不少酒,一隻手拄著拐杖,另一隻手高高抬起,雙腳离地,手舞足蹈,興奮异常。他們的舉止行為已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符合,所以顯得特別滑稽可笑。作者馬遠描繪了這幾個成年人之後,覺得還不足以表達歡快縱情的氣氛,特地在畫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兩名幼童,他們回過身來,瞪著驚異的眼睛,看著自己的長輩,平時家長的恃重和威嚴怎麼都沒有了?年齡稍大的女孩,還用手捂住了嘴巴,偷偷在發笑。這兩組點景人物相互呼應、相互襯托,把「踏歌」歡愉快樂的情緒推向了极致。可是細看圖中,作者只不過畫了六個人,卻能將氣氛渲染得如此充分。從這六個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個村莊中傳出來的歌聲、踏地的節拍聲和歡快的笑聲。畫家馬遠「以一當十」、「以小見大」的藝術表現手法,實在是太高妙了。

 

 

馬遠畫山石的方法也极有特點。他運用毛筆的側鋒平掃,以表現陡峭的山勢和堅硬石頭的質感,山石猶如巨斧劈出一般,這種用筆的方法被人稱之為「斧劈皴」,從《踏歌圖》軸中亦可見一斑。在畫幅的構圖方面,馬遠也有創新。他喜歡將圖中的山石集中於某一邊角,形成虛實的對比,故此他有了「馬一角」的稱呼,當然在這件作品中這一特點不是十分明顯。馬遠畫樹也有自己的習慣,他經常把樹的枝條畫得向下斜拖,所以有人將它歸納為四個字「拖枝馬遠」。

 

在馬遠的這幅《踏歌圖》的上方,題有五言絕句一首,這是南宋皇帝宁宗趙擴抄錄北宋王安石的詩句。詩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這是南宋皇帝對太平盛世的期盼,供奉宮廷的畫院畫家馬遠即以此詩為題作畫。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