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位傑出的畫家,曾經開創了中國文人畫的一代新風。
今天,蘇東坡存世的畫作有《瀟湘竹石圖》、《偃松圖》、《枯木竹石圖》、《古木竹石圖》。有趣的是,這些畫的內容,都離不開枯木和怪石。在蘇東坡的筆下,石頭又瘦又丑,枯木都打著360度的拐彎兒,完全不具備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審美。
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為絹本,橫 105.6厘米,縱28厘米。
整幅畫的內容非常簡單,一片土坡,兩塊怪石,怪石下頑強的生長出幾叢稀疏的幼竹。
這些細碎的幼竹清新自然,與清代畫家鄭板橋的竹子截然不同。鄭板橋畫的竹子,筆法勁瘦挺拔,布局疏密相間,竹葉間具有一股孤傲之氣;蘇東坡筆下的竹子則參差生動,一簇簇充滿了天然之趣。
經過一千多年的滄桑風雨,《瀟湘竹石圖》至今保存完整,畫面清晰。畫卷上不僅可以看到蘇東坡親筆題寫的「軾為辛老作」的字樣,還可以看到從元代到明代很多收藏大家的題跋和印章,題跋字數達3000字之多,接近十米長,看上去蔚為壯觀。
從這些收藏印章和題跋上可以看出,《瀟湘竹石圖》受到了歷代收藏家們的喜愛。中國古代文人往往以畫抒情,蘇東坡畫這樣兩塊石頭、幾叢竹子,又寄託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
蘇東坡,字子瞻,名蘇軾,四川眉山人。出身文學世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為「三蘇」,在文學史上聲名顯赫,名字都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蘇東坡擅長詩文,他的詩豪放浪漫,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傳頌至今。
蘇東坡的書法也自成一家,其書法作品《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在書法史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起並稱為「宋四家」。蘇東坡的繪畫也別開生面,他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嶄新繪畫理論,開創了中國文人畫的一代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與文學、書畫上的盛名與順利相比,蘇東坡的仕途顯得猶為坎坷,他一生大起大落,自二十一歲考中進士走入仕途之後,便陷入錯綜複雜的北宋政局。1080年更是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政治對手以「文字毀謗新法」的罪名投入大牢,史稱「烏台詩案」。
經過103天的獄中生涯後,蘇東坡被謫貶到黃州。幾年後,王安石下台,蘇東坡被召回京城,重新委以重任。然而,蘇東坡性情耿直,不久便又遭官場排擠,離京去杭州做太守。
自此,蘇東坡不斷遭到謫貶,從杭州到穎州,再到惠州、海南等地,這些地方在當時不是偏遠貧窮就是荒無人煙,讓蘇東坡受盡苦楚,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被謫貶的遷徙與奔波之中,終生都在政治壓迫中尋求突圍。
生活的坎坷、政治的壓迫,反映到蘇東坡的精神世界,便演化成怪石和幼竹的奇妙組合。《瀟湘竹石圖》中的幼竹衝破巨石的重壓,昂揚著向上的生命激情,正是反映了蘇東坡對於險惡逆境的抗爭與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