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行」石橋營造技藝.淅江省紹興市|華夏非遺

「行」石橋營造技藝.淅江省紹興市|華夏非遺

 

紹興境內水道縱橫,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的古橋營造技藝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之前的浮橋和木梁橋。越國時期,因鐵質工具的出現,使石柱、石梁、石橋面等新構件運用到古橋營造中,進入了石梁橋的創始時期。至漢代,石拱建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清代,石橋營造技藝發展到鼎盛時期。

 

 

紹興石橋一般的建築程序為:選址–橋型設計–實地放樣–打樁–砌橋基–砌橋墩–安置拱圈架–砌拱–壓頂–裝飾–保養–落成。它的營造技藝包括各類浮橋、木梁橋、石梁橋、折邊拱、半圓形拱、馬蹄形拱、橢圓形拱、準懸鏈線拱等古橋建造術。紹興石橋營造技藝獨特,部份技藝國內罕見,橋梁形式多樣,形成了極為系統的技術體系。石橋用料質量講究,佈局、選址合理,古石橋一般壽命能長達千年以上。

 

 

石橋營造技藝,是紹興市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傳統技藝之壹。紹興作爲江南水鄉,萬橋之市,石橋營造技藝,曆史遠久,營造技藝高超,壹直站在時代的前列。它的營造技藝包括各類浮橋、木梁橋、石梁橋、折邊拱、半圓形拱、馬蹄形拱、橢圓形拱、准懸鏈線拱等古橋建造技術。紹興石橋營造技藝作爲石橋文化成爲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使用價值和傳承意義。

 

 

紹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爲越國都城,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紹興最早的橋梁,見之於史籍記載的爲靈記橋,始建於越王句踐之時。此後,歷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有重建。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爲7.4平方公裏,平均每0.0231平方公裏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爲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爲567平方公裏,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爲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裏,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爲「萬橋市」。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