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行」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浙江省慶元縣、泰順縣、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華夏非遺

「行」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浙江省慶元縣、泰順縣、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華夏非遺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其可考証的歷史有900年之久,最早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的木拱橋是北宋時期《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其橋無柱,居然單拱跨越寬達16.6米寬的汴河水面,宛若長虹。至明清時期,木拱橋傳統技藝在中國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流行,且工藝上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加蓋廊屋、增加剪刀撑等。

 

 

國內現存木拱橋不足100座。木拱橋由橋台、橋身(包括拱架、橋面)、橋屋組成,有單拱、雙拱和多拱之分,橋身如同彩虹,故又稱「虹橋」。橋址選擇鄉村水尾,從「風水」角度出發,同時考慮橋址兩岸有堅固岩石供砌築台用,盡量要選擇兩岸較窄處,減少橋拱跨度。

 

 

伴隨著木拱橋從動工興建到完工的整個過程,產生出一系列文化民俗活動,有擇日起工、置辦喜梁、祭河動工、上梁喝彩、取幣賞眾、踏橋開走、上喜梁福禮、完橋福禮、安置神龕等。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主要包括選橋址、建橋台、測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馬腿、架橋屋等重要步驟,其核心技術是搭建拱架。

 

 

2008年6月7日,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其可考證的歷史有900年之久。最早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的木拱橋是中國北宋時期《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其橋無柱,居然單拱跨越寬達16.6米寬的汴河水面,宛若長虹。並承受了橋面上巨大的載重。到了明清時期,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中國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流行,且工藝上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加蓋廊屋、增加剪刀撐等。特別是清代,浙江、福建境內木拱橋分佈更為廣泛,達200多座,以此為生的工匠有500多人,工藝世家有30多支。而1949年以來,由於社會的劇烈變革,以及經濟與技術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致使木拱傳統營造技藝日益式微。據調查,從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間,浙江、福建兩省因自然與人為原因損毀的木拱橋超過現存100多座的總量。分佈在福建寧德調周寧縣、壽寧縣、屏南縣等地的木拱橋主墨工匠相繼去世,曾獨立主持建造木拱橋的主墨工匠現存世者屈指可數且年事已高,泰順的董直機已83歲,壽寧的鄭多金已81歲,屏南的黃春財也已73歲。現存木拱橋大部分分佈在溫州市、麗水市、寧德市境內,達78座,多位於偏僻且不通公路的山芡,造橋工匠也基本上集中在這裡,僅50餘人。

 

 

近年來,中國政府重視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撥付大量資金修木拱橋。泰順董直機新建了同樂橋、瓊華橋,周寧張氏橋匠修建了周寧後坑橋、屏南百祥橋、晏橋、壽寧鄭多金徒弟鄭高雄建造了壽寧張坑橋、長瀨溪橋、閩侯遠濟橋、屏南黃春財修建了金造橋、新建了雙龍橋,為浙閩山區人民的交通提供便利,還為旅遊點增添新景色,使木拱橋傳統營技藝得到延續。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