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衣」白族紮染技藝.雲南大理|華夏非遺

「衣」白族紮染技藝.雲南大理|華夏非遺

 

白族紮染在民間素有「疙瘩染」之稱,即浸染前先將白布按設計好的花紋圖樣用針線將「花」的部分縫緊,呈「疙瘩」狀。經反複浸染後,拆開色澤未漬印的「疙瘩」即成各種花形,成品為藍底或青底白花,一般用白棉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主要為植物藍靛或土靛。主要步驟包括紮花、浸泡、染布、曬乾、拆線、碾布等。

 

 

紮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週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週城白族的紮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紮染之鄉」。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紮染而成。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水準,出現了染佈行會,明朝洱海衛紅佈、清代喜洲佈和大理佈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近代以來,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週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

 

 

紮染一般以棉白佈或棉麻混紡白佈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雲南民間俗稱闆蘭根)。紮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紮、浸泡、染佈、蒸煮、曬乾、拆線、碾佈等,技術關鍵是絞紮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紮染的主要工具。白族紮染品種多樣,圖案多為自然形的小紋樣,分佈均勻,題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功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好評。

 

 

大理白族紮染顯示出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一千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白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織染文化。

 

 

但是,當前產業化的趨勢使部分傳統紮染技藝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間特色開始退化,汙染問題日益突出,市場經營滋生了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植物染料闆蘭根供不應求。在此情勢下,白族紮染技藝的傳承受到困擾。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大理傳統白族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Image